2020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召開 科技傳播獎頒出 

        光明網 2020-12-06 04:26:57

        光明網訊12月5日,2020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在京召開,主題為“突發公共事件的科技傳播”。論壇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光明網支持,來自各新聞單位、科研院校、醫療衛生有關部門的200余人參加了大會開幕式。

        論壇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表示,希望廣大科技新聞工作者立足“人民”不動搖,始終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俯下身、沉下心,用群眾身邊的典型去說服群眾教育群眾,書寫人民業績,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立足“科學”不動搖,虛心求教相關行業的科學家,多綜合科學的觀點,特別是要不信謠、不傳謠,主動發聲,解疑釋惑,敢于辟謠;樹立“共同體”思維,增強團結,加強合作,更好地做好全媒體時代下的科技傳播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侯立安作了題為《科學家精神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發揚光大》的報告,他認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既傳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精神血脈,又蘊涵了新時代特點。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疫情防控中要勇于攻堅克難,發揮科技在戰勝疫情中的關鍵支撐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作了題為《弘揚抗疫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報告,他認為,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疫情防控局面,構建了全民參與嚴密防控體系,通過超常規的社會隔離管控措施,實行“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有效阻斷了病毒傳播鏈條。通過調查研究,他結合古代醫藥典籍,制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對疑似、發熱、密接和確診等四類人進行分類管理,成為了中國抗擊疫情的亮點。

        中國記協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作了題為《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責任》的報告,他認為,科學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活,當今時代的科技傳播要做到守正創新,科技新聞報道既要遵循科學規律、求真務實,又要反映時代特點,結合當下的傳播手段和受眾的審美習慣,摒棄概念化與喊口號,娓娓道來地講好科技故事。

        2020年科技傳播獎頒獎現場(主辦方供圖)

        開幕式上,2020年科技傳播獎正式頒出。今年,為了表彰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會員在抗擊疫情期間,傳播防疫抗疫知識、報道醫護工作者、科學家事跡、發布我國科研進展以及國際疫情動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今年的科技傳播獎評選圍繞疫情與傳播展開。經評審委員會評審,本屆科技傳播獎共有7名優秀個人、3個優秀團隊獲此殊榮。

        獲得優秀個人獎的分別是杭州阿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舒建,新華社國內部科技采訪室主任、高級記者陳芳,武漢科技報社董事長、社長、總編、書記陳海濤,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副教授吳志遠,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主任魯國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員張宇與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吳一波。獲得優秀團隊獎的分別是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公關部、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湖南科技報社。

        優秀個人獎獲得者代表陳芳在發言中表示,科技創新從未像當前一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厚植科普土壤,講好中國的科技創新故事,科技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她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傳播既要適應網絡時代的靈動與鋒芒,也要保持力能扛鼎的沉著與厚重。科技記者要樹立“大科技”概念,當好科技傳播的主攻手,講好創新中國故事,唱響新時代奮斗者的“好聲音”。

        論壇還設有八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越過寒風?聚力融合——第十三屆新媒體節全國科技新媒體年會”“VR技術科普應用研討會”“‘探索星辰大海 逐夢航天強國’——第二屆太空文化青少年教育論壇”“5G時代的科技創新傳播”“新格局下的健康傳播”“數據新聞與建設性新聞”“全媒體時代科技報健康科學傳播”“疫情報道的科技素養與倫理反思”。(記者 趙清建)

        關鍵詞: 科技傳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