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生物健康產業快速發展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中國新聞網 2020-12-17 00:53:13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于立霄)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加速、靶向藥物研發碩果累累、智慧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間,中關村示范區生物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培育了一批充滿生機的前沿技術企業。

        過去的5年,是中關村示范區生物健康產業突破創新的5年。

        2019年,中關村示范區擁有生物健康領域企業2300余家,產業規模達258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5.6%;研發經費投入181億元,四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

        一串串數字背后彰顯了中關村持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的步伐邁得更遠。

        作為國內醫療手術機器人的開拓者,天智航成功研制出國際上唯一能夠開展創傷骨科、脊柱外科手術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已在全國80多家醫療機構完成8000余例手術,造福了眾多患者。

        “自主創新始終是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為國產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不斷助力。”天智航董事長張送根說。

        2020年7月,天智航在科創板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個上市的手術機器人企業。

        5年來,中國生物健康產業步入發展黃金期,實現自主創新步伐加快。

        在中關村,還云集著華科精準、柏惠維康、術銳等一批創新醫療器械研發企業,把打破技術壁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作為創新驅動的突破方向,在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征程上穩步邁進。

        中關村科技企業在創新藥物研發方面同樣表現搶眼。

        長期以來,在中國上市的抗癌藥物主要依賴進口,而一款誕生于中關村的抗癌新藥成功打破了“只進不出”的局面。

        2019年11月,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中國自主研發抗癌新藥,實現了中國原研新藥出海“零的突破”。

        作為一款靶向藥物,澤布替尼可用于治療包括套細胞淋巴瘤在內的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84%接受治療的患者達到了總體緩解。

        由“追趕”變為部分“并跑”“領跑”,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企業在靶向藥物、新型聯合疫苗、抗體制備、介入植入材料技術等領域掌握了技術主導權。

        以重大肝病領域藥物為研發核心的華輝安健,開發了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抗乙肝單抗新藥HH-003,被視為“乙肝患者的福音”;博輝瑞進自主研發非交聯細胞外基質源生物材料,成為全球第二家實現非交聯細胞外基質源生物材料產業化和全線產品布局的企業;樂普醫療于2019年推出了完全可降解支架,成為中國唯一一款在用的可吸收支架產品……

        截至2020年11月,中關村已累計獲批生產的一類新藥7個,近20家企業的一類新藥品種進入臨床二期;累計獲批25個創新醫療器械,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在智慧醫療領域,中關村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涌現了遠程醫療、AI診斷、醫療語音錄入、疾病風險預測、無接觸服務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扶持了眾多新業態新模式。

        這些成績的背后,源于中關村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深厚積淀,為生物健康產業開辟了新的路徑。

        截至2020年11月,中關村累計獲批AI醫療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4項,位居全國首位。(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