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王行環:科學家精神是心中有良知 行為有擔當

        光明網 2020-12-29 18:46:49

        編者按: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光明網記者采訪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

        疫情期間,王行環臨危受命出任雷神山醫院院長,打造了聞名中外的“重癥救治堡壘”。回憶起科技力量在疫情時期起到的重要支撐作用,他表示:“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候,全國各地除了醫護人員之外,很多醫學大家都參與之外,還有各行各業其他的科學家也參與。比如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參與了疾病診斷,甚至將機器人應用在隔離病區。大家能想到的所有中國的科學家們都在出謀劃策,這讓我感覺到中國科學家的家國精神,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大家能夠站出來出謀劃策,這讓我覺得非常了不得。”

        從事泌尿外科醫教研工作30余年,作為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王行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等離子前列腺切割手術全新理念,解決了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這項百年來被視為前列腺增生治療領域的“金標準”所存在的諸多國際性難題。王行環和團隊創建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迄今治愈超過200萬例,他還積極推動國產醫療設備研發及產業化,使過去只能在教學醫院開展的高難度手術成為在基層也能做的技術,惠及了更多老百姓。

        對于科技創新和科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王行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科技創新是關鍵要素,我對創新的理解是能夠解決問題。發現困難要嘗試用最好的方法去破解,如果能找到合適的解決的方法,這就是創新。西方對科學家的精神有很多的定義,而我對科學家精神的定義是我們傳統文化里的“知行合一”,我認為這是科學家精神中最重要的東西。有弟子問王陽明,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王陽明說你都知道你做不到,不是因為你都知道,是因為你不是真的知道,如果是真知道就一定做得到。在科技工作中,科學家也存在這樣的困惑,看到的東西和想要達成的某一個目的,如果做不到,說明與真知還是有差距需要努力。

        監  制:戰 釗

        策  劃:蔡 琳

        采  訪:武玥彤、蔡 琳

        文  字:張 蕃

        視頻制作:武玥彤

        出  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