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正式交付人民海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這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正在滿懷信心的實現強國夢!“向海圖強走向深藍”是21世紀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國家戰略。海防興,則國運興,海軍強,則國家強。而航空母艦作為現代化強大海軍的標志,牽動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心。今天是遼寧艦入列八周年,從當初購買外國航母,到如今的雙航母戰斗群,我們來細致回顧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
遼寧艦的成功續建拉開了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進程。山東艦在充分吸收遼寧艦建造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于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2017年4月26日在大連造船廠下水,2019年12月7日正式交付海軍。盡管山東艦外形與遼寧艦基本相似,但在許多技術細節上還是做出了優化設計:
滑躍甲板角度
相比遼寧艦的14度滑躍起飛甲板,國產航母降低到了12度,這主要是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從艦載機強度與載荷上考慮,降低滑躍甲板角度可以減少起飛時滑躍甲板對艦載機沖擊力,從而減輕為增強機體結構強度而增加的重量,節省出來的這部分重量可以用來增加油量和載彈量,增強艦載機的作戰效能。二是坡度較緩的前甲板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放置艦載機和引導車,從而提高甲板運作效率。
艦島
遼寧艦由于設計先天不足,其艦島存在體積過大的毛病,不僅浪費寶貴的噸位還擠占甲板空間,極大影響了艦載機調度運作效率。針對此問題,國產航母的艦島長度縮短了10米左右,并且提升了高度,使得相控陣雷達有了更高的安裝位置。艦島位置往右側甲板邊緣移動,取消了艦島右側的人行通道,減少甲板占用面積,這樣不僅在艦島前部增加了一個停機位,甲板使用面積的擴大更有利于艦載機的調度。另外國產航母艦島前部采用雙層艦橋,上面一層是航海指揮艦橋,下面一層是編隊指揮艦橋,而遼寧艦是單層艦橋,需要同時擔負編隊指揮和航海指揮。雙層艦橋的改進有效提高了指揮和航海人員的工作效率,并且艦橋變得位置更突出,面積更大,獲得了更好的視野可更有效的觀察甲板起飛情況。
同時國產航母也改進了航空艦橋設計,擴大了內部空間,位置更加突出,同時把觀察窗樣式改為窄框大玻璃窗,并與后方艦橋連為一體。
僅通過以上這些細節改進,山東艦性能比遼寧艦有了明顯提升。
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網 軍武次位面
監制:戰釗 曾航
制片:金赫 郭墨恒
導演:李科明 金赫
科學顧問:傅前哨
剪輯:李卓
市場:傅紅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