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種”: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科技日報 2021-01-25 10:33:49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三姐夫,聽說你在北京當教授?”

        “嗯吶。”

        “那你平時都干些啥呢?”

        “點種!”

        “三姐夫逗我呢,點種那不是莊稼地里干的活嗎?”

        “我點的是不一樣的‘種’。”

        1月20日下午,在李大釗故居管理處的一間會議室里,李大釗故居管理處副主任、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弟弟的孫子趙書明用濃濃的鄉音還原了這段100年前的對話。

        那是1918年或1919年夏天,身為北京大學教授的李大釗回河北樂亭老家度暑假,閑暇時同族里一位妻弟暢談時一番意味深長而又不失幽默的對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們播下了馬列主義的種子

        1920年2月,臨近舊歷年關的一個凌晨,一輛帶篷的騾車,從北京朝陽門駛出,急匆匆南下而去。車上有兩個人,坐在車篷里的那位,頭戴氈帽,身上的背心油光光的,看上去像個“掌柜的”。坐在車沿上的這位,微胖的臉龐蓄著八字胡,戴著副眼鏡,拿著幾本賬簿,像是隨掌柜收賬的“賬房先生”。一路上,遇到打尖兒住店的事,“掌柜的”幾乎不說話,全由操著一口樂亭話的“賬房先生”應酬。

        這二位身份可不一般,“掌柜的”是41歲的陳獨秀,“賬房先生”則是31歲的李大釗。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1917年,陳獨秀受聘為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遷至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社會主義旗幟的第一人。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李大釗經過深入觀察和思考,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二人順利到達天津后,陳獨秀立馬購買船票,坐船前往上海。

        在從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談話的內容旁人難以知曉。這次分手后,二人相繼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自1920年陳獨秀、李大釗文章書信往來,后來李大釗推薦共產國際代表去上海面見陳獨秀,張國燾在陳獨秀、李大釗之間傳遞信息,上海、北京兩地遙相呼應,流傳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一段佳話。

        趙書明說:“姑爺爺100多年前點下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前人挖井后人澆園,甘甜井水滋養一代又一代人

        一段佳話開創了中國革命事業的嶄新一頁。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陳獨秀和李大釗雖然都沒有出席,但陳獨秀仍然被選舉為總書記,李大釗也被視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這正如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和斯諾談話時所說:“在這個大會的組織上,起領導作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他們兩人都是中國最有才華的知識界領袖。”

        “就是在這張藤椅上,大釗先生撰寫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的宏文巨作……”李大釗故居管理處解說員安君歡介紹,這把藤椅是在李大釗同志犧牲后,他的夫人趙紉蘭女士從北京運回故鄉的。

        睹物思人,人們仿佛又看到那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身影。

        在這把藤椅上,大釗先生把《晨鐘》“敲響”。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是我國最早介紹和謳歌十月革命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我國第一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文章?!冻跨姟穲蟆ⅰ都滓啡湛ⅰ缎虑嗄辍贰睹恐茉u論》《新生活》周刊……一份份泛黃的報刊,記錄著先驅們在國家危亡之際的求索與吶喊。

        “這眼古井,是當年李大釗的大祖父李如珍帶領全村人開鑿的。如今仍完好無損地被保護著,甘甜的井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痹诶畲筢摴示娱T前,趙書明指著一口古井說。

        從“一大”建黨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走過了100個春秋,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劉廉君)

        關鍵詞: 南陳北李 陳獨秀 1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