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動物館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科普活動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的中國古動物館,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是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
位于一層的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展示了各種無頜類、有頜魚類和兩棲動物的化石標本。中央的“恐龍展池”展出了幾種中國有代表性的恐龍的巨大骨架,其中包括亞洲最大且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馬門溪龍。
二層的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展出了包括恐龍、恐龍蛋、翼龍、魚龍、鱷、龜、蜥蜴等各種古爬行動物以及古鳥類的珍貴標本。有“中國第一龍”之稱的許氏祿豐龍的完整骨架就位于該展廳。
位于三層的古哺乳動物展廳,則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古哺乳動物標本及骨架,包括聳立的黃河象巨型骨架等。
除了古脊椎動物館,觀眾還可以走進人類演化館參觀。如果說古脊椎動物館以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演化過程為線索,那么人類演化館通過展出各個時代的古人類化石和石器標本及模型,系統普及了人類起源與演化的科學知識。
據介紹,中國古動物館依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40余萬件標本,精選有代表性的藏品700余件展出。館中陳列著自5億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史前時代的地層中產出的各門類化石標本和石器標本,包括無頜類、有頜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化石及石器等。
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說,中國古動物館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從魚到人”的生命宏偉演化歷程,希望能激發更多孩子對化石和生物演化研究的興趣,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古生物。
除了精彩紛呈的展覽,還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中國古動物館自2014年起推出常設活動“古動物館奇妙夜”,讓孩子們夜晚在博物館里住在自己搭建的帳篷里,感受奇妙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深入淺出地給孩子們講解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埋藏學知識,并組織有趣的探寶活動。
此外,該館還成立了“小達爾文俱樂部”,通過野外化石科考、古生物知識競賽、化石修復和模型制作等多種形式,培養孩子們對化石和生物演化研究的興趣。每年暑假,該館還會組織“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小學員們經過培訓后會在展廳進行輪值志愿講解。
張平說,中國古動物館充分利用館內的獨特優勢資源,以古生物為背景、恐龍為主要元素設計了豐富多樣的特色科普活動,讓人們有機會去觸碰那些來自億萬年前遠古時代的生物,體驗古生物學家們做科研的艱辛。孩子們通過參加特色科普活動,不僅能夠學到豐富的古生物知識,還能學會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問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