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莊稼要好,施肥要巧。通過施用化肥,為作物和土壤提供養分,提高農業生產力,滿足人類營養和健康需要。
化肥對農業生產有何作用?為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怎樣作用?如何“巧”施肥?化肥使用量減少,會不會使作物減產?如何科學有效“減肥”? 對于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給出了答案。
張福鎖介紹,化肥是高效的營養物質,包括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銅、鋅、鉬、氯等元素,化肥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翻了兩翻,化肥的貢獻功不可沒。同時,化肥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土壤基礎肥力。
“玉米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國玉米單產增長的貢獻中品種占36%,施肥占52%,其他為管理因素。”他舉例。但是,在全國非常多的試驗田證明,停止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家肥,三年內作物產量就會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化肥用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張福鎖表示,目前,我國初步構建了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用肥指標,如水稻氮肥安全用量為每畝7-12公斤,小麥每畝5-19公斤,玉米每畝8-19公斤。
在他看來,施肥不能盲目,一方面要把不合理的、過高的化肥用量降下來;另一方面,用量合理的地方要保持,用量少的地方還要提高一些。“減肥也不是簡單的減法,要減少某些過量投入的元素,如有些地方氮磷鉀等大量元素過量比較普遍,也要考慮增加有機肥還田,以及補充鈣鎂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張福鎖認為,控制化肥用量要以技術創新為前提。“不少地方過量投入化肥與肥料產品不合理、施用機械配套不足有關,要應用新的技術途徑,如采用適合的肥料產品,也要考慮化肥與有機肥等產品的配合,同時采用機械化深施(或者水肥一體化)等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他介紹。
此外,控制化肥用量要與其他措施配合實現增產。化肥控制到合理用量比過量施肥更容易獲得高產,因為過量施肥往往抑制根系等生物潛力的發揮,從而導致產量不高。
“但目前化肥施用與其他栽培措施配合不夠,過去十多年的試驗證明,控制化肥用量在合理水平,通過優良品種選擇、播種技術調控、土壤改良措施、植保技術和灌溉技術優化,小麥、玉米、水稻可以增產18%-35%。”(光明網記者 宋雅娟 武玥彤)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