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你問我答】我國糧食連年豐收 為何還要發展轉基因技術

        光明網 2021-02-04 10:00:11

        編者按:

        轉基因技術安不安全?轉基因食品能不能吃……在日常生活中,公眾常常被這些問題困擾,甚至被有關轉基因的謠言蠱惑。光明網基因科普團隊針對相關問題邀請專家進行權威解答,推出系列作品《轉基因你問我答》,為公眾答疑解惑。

        作者:徐樂天(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有手中有糧,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在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時爭取主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但我國社會秩序始終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的穩定供給功不可沒。“十三五”期間,全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472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在糧食連年豐收的形勢下,很多人提出疑問: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還要發展轉基因技術?

        成熟的水稻(Sergei Akulich 拍攝)

        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爭論,由來已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雖然他們并未真正了解過轉基因,但關于轉基因的“謠言”,如致癌、致突變以及環境污染等,卻廣泛流傳。然而從全球范圍看,轉基因技術沒有因為質疑而停下發展的腳步,而是不斷改良、進步,造福大眾。

        目前,轉基因技術已經逐漸參與到公眾生活中,帶來的很多便利與優勢。對農業生產來說,比較明顯的好處是轉基因技術減少了病蟲害損失,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因為人口持續增長帶來的糧食供應壓力。

        發展轉基因作物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人口眾多、農業資源緊缺,保證糧食安全仍然是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一些外部環境,例如各類災害的發生也可能引發糧食危機。據聯合國報告《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0》,“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饑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可能導致多個國家、地區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2020年4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至今年年底,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將激增至2.65億人,約為2019年的兩倍。《科學》雜志發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市場持續動蕩。

        此外,干旱、洪澇以及蝗災等自然災害同樣會帶來糧食危機。拉尼娜現象期間,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減產嚴重。在各類災害的壓力下,許多國家如越南、泰國、俄羅斯等選擇限制糧食出口。據海關總署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和玉米等飼料用途糧食6090萬噸,同比增長20.6%。受疫情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國際農產品供求關系會產生一定影響。

        因此,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逐漸提高,但保障糧食充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通過發展轉基因技術,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藏糧于技,將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動蕩(圖片來源:Science)

        轉基因技術只能用于保障糧食安全嗎

        除了保障糧食安全,轉基因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植物病毒、細菌導致的病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而經過轉入抗病基因進行改良后,不僅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還可以大大提高產量。如抗病毒番木瓜等。轉基因植物還能夠用于改良土壤,降解土壤中有害物質。轉基因微生物在環境修復中也被廣泛應用,具有高去除環境污染物能力的基因工程菌在處理一些污染物如合成染料、重金屬和農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轉基因動物同樣為面對著各類動物疫病威脅的畜牧業帶來希望,如抗禽流感的轉基因雞、抗結核病的轉基因牛等正在研發中。此外,利用轉基因技術還可以培育能夠產生人類所需要的藥用物質的轉基因動物,如細胞因子,藥物蛋白等,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

        根際有機污染物的生化/生物技術處理(圖片來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轉基因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去除(圖片來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自1973年誕生以來,轉基因技術在爭議中迅速發展,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競爭中搶占先機,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的創新,加大資金投入進行轉基因研究,開發新的轉基因產品。

        作為一項高新技術,轉基因已經成為眾多發達國家的重要產業。目前,我國大豆產量還無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自給率不足,進口依賴程度高。掌握和發展轉基因技術,不僅有利于保障我國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更是我們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也將為提升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空間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C. Snell, A. Bernheim, J. Bergé, M. Kuntz, G. Pascal, A. Paris, A. Ricroch, Assessment of the health impact of GM plant diets in long-term and multigenerational animal feeding trials: a literature review,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Industrial Biolog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 50 (2012) 1134-1148.

        [2] D. Laborde, W. Martin, J. Swinnen, R. Vos, COVID-19 risks to global food security, Science (New York, N.Y.), 369 (2020) 500-502.

        [3] I. Hussain, G. Aleti, R. Naidu, M. Puschenreiter, Q. Mahmood, M. Rahman, F. Wang, S. Shaheen, J. Syed, T. Reichenauer, Microbe and plant assisted-remediation of organic xenobiotics and its enhancement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recombinant technology: A review,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1582-1599.

        [4] L. Liu, M. Bilal, X. Duan, H. Iqbal, 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67 (2019) 444-454.

        [5] M. Kwon, B. Koo, D. Kim, Y. Nam, X. Cui, N. Kim, T. Kim,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chickens expressing the human erythropoietin (hEPO) gene in an oviduct-specific manner: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chicken eggs containing human erythropoietin in egg whites, PloS one, 13 (2018) e0194721.

        [6] M. Hryhorowicz, D. Lipiński, S. Hryhorowicz, A. Nowak-Terpi?owska, N. Ryczek, J. Zeyland, Applic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ig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Genes, 11 (2020).

        關鍵詞: 轉基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