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力耕地保護和利用提質增效

        光明網 2021-02-04 18:32:06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但在長期集約化經營下,我國耕地退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層變淺。”2月3日,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副所長周衛呼吁,“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

        耕地保護與利用亟需科技創新

        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當前我國耕地中,高產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面積的31.24%;中產田面積為9.47億畝,占耕地面積的46.81%;低產田為4.4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21.95%。總體來看,我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不高,中低等級占2/3以上。

        “長期以來農業粗放經營,耕地退化加劇,如東北黑土有機質下降,南方紅黃壤酸化,水稻土低產障礙,北方土壤干旱鹽漬化,障礙退化耕地面積占比高達40%。”周衛說。

        周衛介紹,當前我國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近30多年來,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積增加了35%,作物減產20%以上;耕地土壤鹽堿化問題嚴重,我國鹽堿耕地約1.14億畝,較80年代增加2600萬畝,增幅近30%。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耕地占比分別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別減產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區因此棄耕撂荒;東北黑土地退化嚴重,我國黑土區耕地面積2.78億畝,自上世紀50年代開墾以來,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由開墾前8-10%下降到2.5-3.5%,糧食大幅減產。

        此外,我國土壤耕層變淺也十分普遍,耕作層小于20厘米的耕地,面積占比71%,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等問題。

        “高投入、高產出模式,加劇了土壤酸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周衛表示,當前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加快“藏糧于地”技術攻關

        作為農業科技“國家隊”,“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堅持以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研發與重大產品研制,在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等方面已取得較大進展。

        周衛強調,“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通過“一平臺”、“一系統”建設和“三塊地”的科技攻關,鑄造國之重器,強化耕地保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科院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面向國際耕地科學前沿和我國耕地保護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質量重大基礎和應用研究,建設覆蓋我國全部土壤類型、服務全域耕地管理的國家級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

        面向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推進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建立大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綜合監管服務新模式。

        周衛介紹,針對“三塊地”,中國農科院還將加快開展“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進一步闡明東北黑土、南方紅黃壤、北方旱地‘三塊地’的土壤質量演變規律、退化過程與保育機制,研發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及耕地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及產品裝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