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5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月5日發布消息說,遙感監測顯示,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的災區,10年來恢復重建成效顯著。
災后重建區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監測結果。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依托該院實施的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集成玉樹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對災區恢復重建狀況進行長期跟蹤監測和綜合評估,發現經過10年恢復重建,災區恢復重建工作有序推進、成效顯著。
災后重建區災生態植被恢復良好監測結果。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在區域基礎設施和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方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通過統籌交通、水利、市政設施、農牧區基礎設施等各類設施建設,發揮基礎設施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監測發現,重建區內主干道路得到快速修復和擴建,共玉高速、國道214線、省道308、省道309線陸續建成和恢復通車,州縣二級油路全部覆蓋,玉樹成為貫通南北的青海南部交通樞紐。
針對區域災害防治重點,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治理及防洪等工程的實施,有效減少易發災害和次生災害的威脅。監測發現,重建區內18條泥石流隱患區及4段不穩定斜坡治理工程、巴塘河約11.75千米的堤防工程、扎西科河約9.65千米的堤防工程均順利完工。
玉樹災后重建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防洪工程監測結果。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在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方面,提高居民住房質量和御災能力。通過加大政府補貼力度、提高居住區房屋建筑建設標準,配合集中安置、異地搬遷等方式,提高居住區御災能力和安全性。監測發現,重建區內城鎮居民住房和農牧民住房質量得到顯著提升,292個農牧民住房集中建設點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災區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優先完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資源和能力。監測發現,重建區內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大量建設,醫療條件得到顯著提升,衛生機構床位數相比災前提升3.3倍,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相比災前提升8.4倍,域內戶籍人口數量已恢復并超過災前,伴隨區域城鎮化發展及農牧民集中安置,重建區人口聚集趨勢明顯。
災后重建區交通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提升監測結果。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通過震后自然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加強天然林、濕地、草甸草地保護,加大環境整治、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工程,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監測發現,重建區內通過封山育林、沙化土地治理、重點濕地保護及黑土灘治理等系列工程的實施,災區生態環境得到較好修復,區域內植被總初級生產力平均值(該指數反映植被生長健康情況)相比災前提升約40%。
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地震災區大力促進特色農牧、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提高群眾收入水平,努力使恢復重建區有就業、有后勁。監測發現,重建區內牦牛、黑青稞、藏羊等特色農牧業產業得到較好的發展,文成公主廟、禪古寺、結古寺、新寨嘉那嘛呢石經城等文化和宗教設施得到及時修繕與保護,發展示范區的逐步完善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衛星遙感燈光指數分析顯示,玉樹產業發展更具規模化,形成了以結古鎮為中心帶動周邊縣發展的態勢。
中科院空天院指出,玉樹震災重建區位于中國三江源地區,地域遼闊,多民族聚居,同時也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區域,經過10年恢復重建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相對落后的經濟基礎,導致該區域后續可持續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該院項目團隊將持續開展玉樹震災重建區遙感監測研究,通過科技支撐助力當地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韌性;打造新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改善可持續發展環境。(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