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號”海上跑 少不了他們的“繡花活”

        科技日報 2021-02-11 03:30:05

          把一根根電纜細細拆開、把一顆顆螺栓輕輕拆卸下……“海峽突擊隊”隊長、廣州動車段三亞動車所(以下簡稱三亞動車所)檢修二班工班長林青文全神貫注進行著“復興號”的解編工作,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往下流,他也顧不上擦。

          今年春運有點不一樣,他迎來了5組最新車型——被廣大網友親切稱作“藍暖男”的“復興號”動車組CR300AF,這是“復興號”首次上海南島服務春運。2月5日,他正在為最后一組“復興號”漂洋過海上船前進行解編。當天,他作業所在地廣東省湛江徐聞縣的氣溫高達26度,車頂溫度更高。

          隊員體型分清瘦和健壯

          你有沒有試過在碼頭等一列火車過海呢?海南島是春節度假的一大熱門地。進出海南島,除了飛機,還有一條隱形的跨海鐵路——粵海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跨海鐵路,連接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和儋州市。

          “海南島與瓊州海峽之間的聯通主要依靠渡輪。由于渡輪長度的限制,動車組(8輛編組)無法直接開上渡輪。”三亞動車所支部書記毛端旭介紹說,“動車組過海前,要先進行解編作業,也就是把動車組分離成兩部分。上船過海后,再進行復編,將兩部分動車組組合在一起。”

          為攻克過海動車組解編、編組技術這道難題,三亞動車所于2010年成立“海峽突擊隊”,至今已開展10年的動車組過海工作,是國內唯一具備過海解編組裝技能的動車組維修單位。

          “海峽突擊隊”現有隊員19名,平均年齡僅26歲。有意思的是,記者注意到隊員分為清瘦和健壯兩種特別明顯的體型。“這是專門根據解編作業的特點來選拔隊員的。”毛端旭笑著說,“身材清瘦的,方便鉆進不到50公分兩個車廂的連接處,進行各種連接線的拆卸工作;身材健壯的,有力氣拆卸沉重的車鉤和推開龐大的動車組。”

          此次“復興號”首次上島,3個月前,突擊隊就開始學習和進行技術攻關工作,并編制了“復興號”過海作業指導書。

          動車組的解編、復編均是露天作業,過海也要看天氣、海面風力、潮位的“臉色”。原定最后一組“復興號”5日清早解編過海。4日晚,突擊隊接到通知,瓊州海峽潮位暫不滿足裝船條件,過海時間待定。然而,5日一大早,天氣好轉了,突擊隊立刻作業。“去年有一次,受臺風影響,我們在岸邊耽擱了近一個星期。所有隊員也不能離開,原地待命。”林青文說。

          拆下來的每一個廢舊配件都要回收

          動車組車廂之間除了車鉤連接外,還涉及到高壓電纜、電器控制、網絡傳輸等。解編作業中,作業人員要完成幾十條動車組車輛間連接電纜的拆解和100余顆螺栓的拆卸。為保證動車組運行的絕對安全,每一顆螺栓的安裝必須嚴格按照工藝要求設置力矩,多打、少打都不允許。

          解編作業現場,只見突擊隊隊員拿著很多密封袋。“這是物料管理。我們拆卸下一個部件的緊固螺栓和墊片,就用密封袋裝起來,并記錄時間、對應的部位、對應的型號和個數。”林青文說,“現場作業幾乎沒有新的配件可調配,這樣做既是為了避免丟失,也是便于舊料回收和作業卡控,防止零件遺落在現場或車組重要部位,避免動車組運行時出現問題。”

          “這份工作就像‘繡花活’,需要細心、耐心和毅力。”突擊隊隊員、動車組機械師王云說。

          為把這份“繡花活”干好,盡管已三番五次的學習和實戰,但每一次作業,他們仍不忘對照作業指導書、作業質量卡控表、電路圖紙,一條電纜一個螺栓地確認,確保作業“零差錯”、質量“零缺陷”。

          連續4個多小時的高強度作業,“復興號”解編任務完成,順利上船準備第二天清晨過海。

          當天晚上7點多,林青文喊上大家,“走,吃牛腩去”。原來徐聞縣有一家小店,店里的白切牛腩肉味道甚是美味,每次完成解編任務后,他們都會買上幾斤牛腩吃。“一是給辛苦作業的兄弟們補點能量,二是打打氣。”林青文笑著說。這樣的習慣,他們保持了10年,也成了傳統。因徐聞縣的高鐵站叫海安南,他們戲稱為“海安南吃牛腩”。

          林青文是湛江人,上百次過海解編,他都無法回家,盡管父母離作業地只有10多公里。

          “今年春節回家嗎?”

          “回不了,馬上就要護送動車組過海。”林青文輕描淡寫地說,“習以為常了,大家開開心心回家過年時,就是我們鐵路人最為忙碌的時候。”(葉 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