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墩坑村的綠化大苗基地,林農付志棠、付火材林下套種的金花茶長勢良好,豐收在望。“早期不知道金花茶是喜陰樹種,因太陽暴曬導致基地里的金花茶逐漸萎縮黃化。”付志棠說。
讓金花茶重煥生機離不開龍巖市科技特派員、市林業種苗站教授級高工洪永輝的“一臂之力”。多年來,他通過創新引水、培土、施肥等措施,讓這片基地有望成為全省最大的金花茶基地。
閩西龍巖,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面積居福建省首位。“多年來,龍巖立足區域特色農業資源,大力扶持培育茶葉、畜禽、花卉苗木等七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不拘一格選認科特派,通過特色培育、三產融合、品牌創建等方面的實踐,將科技成果有效導入農村,推動生態優勢變為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走出一條有閩西特色的品牌強農興農之路。”龍巖市科技局局長阮滿昌說。
“茶族皇后”結出“金元寶”
“洪教授是真正的大專家,我們打心眼里佩服他!”墩坑村村民們將金花茶滿樹金花的照片放大后,掛在家里的廳堂里。
金花茶是原產廣西的一個珍稀樹種,也是壯族民間的一種傳統中草藥,在國內素有“茶族皇后”之稱。洪永輝靈敏地預見到金花茶可以幫助林業立體開發,實現“不砍樹可致富”的產業升級,于是,他投入大量精力,開展了金花茶組培、種質資源庫、林下栽培技術等一系列研究。
“金花茶的發展能使林業和花卉、旅游資源相互融合,推進健康產業的發展,還將促進林業生態建設。”洪永輝說,他為付志棠、付火材的基地制訂了中長期發展目標,中期建成仿野生金花茶科普園,最終發展為科技生態示范觀光園。
在洪永輝的技術指導、推動下,龍巖市金花茶產業發展迅速,林下經濟紅紅火火:福建世紀金花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金花茶種質資源庫和千畝示范基地,生產花茶、葉茶和護膚香皂及洗滌用品;龍巖市新羅區陳益榮、饒曉等家庭林場在竹林、松林內套種金花茶百畝以上,建立了筍、茶、花生產基地,打造成森林人家觀光旅游基地。同時,福建仁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漳平清境農場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個公司積極引進金花茶種植,開展林藥、林食結合。
“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增強活力的重要途徑。科技特派員最新技術成果的注入,把傳統農業種植與加工、生態休閑旅游結合,開發新農業業態,不僅延長了產業鏈,也增強了農業主體抗風險能力。”龍巖市科技局副局長謝軍忠說。
花生米長成了“金豆豆”
“殼薄,籽滿,口感更佳,賣相更好了,畝產還提高近130斤呢!”握著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龍巖市農科所研究員盧春生的手,龍巖市武平縣東峰村貧困戶羅來華興奮地說。去年,他參與花生新品種試種,租了7畝地種花生,凈收入3萬多元,還清了欠下的債務,現在的日子越過越有“味”了。
在閩西,花生素有“八大鮮”的美稱,武平縣巖前鎮東峰村石灰酥花生的種植和加工更是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其耕作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但由于品種不對路、種植和加工方式落后,病害嚴重、產量低,經濟效益不理想。
盧春生通過調研發現,村里普遍種的是上百年的老品種,“從科學上講,品種種植多年后,不進行提純復壯,會引起抗性降低,種性退化,產量下降不可避免,改良得先從改種開始。”盧春生將這一情況告知東峰村主任劉有金。
這一席話也讓劉有金犯了難,種子是代代相傳的秘方,這不是把村里的命根丟了嗎?為消除村民們的顧慮,盧春生決定從試驗田開始,引進優質、豐產、抗性強的兩個新品種,并與配套栽培技術進行對比試種。
“不看廣告看效果”,村民們試種的花生獲得了豐收,且品質更高。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花生從起土、收果、除雜、分離,乃至蒸煮晾曬,過去完全依靠傳統人工作業,效益低、成本高。
“帶領農民脫貧致富,還得依靠科技的力量。”根據農村山區耕作條件的特點,在盧春生推動下,村里的合作社引進了4套從耕地到收獲的田間作業機械,并建立了年產500噸的石灰酥花生加工的節能智能化生產線。
“過去一畝地要收上好半天,現在1小時就能收上好幾畝地!”劉有金感嘆說。如今,在廣袤的田間地頭,小小花生米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巖前鎮115戶貧困戶均通過花生種植實現了穩定脫貧,年均人收入2萬到4萬余元,合作社新增利潤達1000多萬元。
小雜魚變身當家大種群
“目前是池塘養殖的收獲季節,捕撈過程中要注意大小分開,盡量不擠壓,以免受傷。”在龍巖市連城縣吉明魚苗養殖有限公司,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龍巖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林炳明正在對扁圓吻鲴魚的養殖戶,進行冬季捕撈要點的指導。
龍巖市連城縣,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和生態氣候,傳統水產養殖業發達,養殖面積和產量長期穩居全市首位。扁圓吻鲴為當地特有的地方品種,該魚在池塘中混養,除可以增加產量外,還可以明顯改良池塘水質,維系養殖生態平衡。
隨著上一代扁圓吻鲴育苗人逐漸老去,加上傳統育苗技術中普遍采用近親繁殖,連城扁圓吻鯝的種質退化和供應數量問題日顯突出,也導致該品種逐漸沒落,成為了池塘里名不見經傳的小雜魚。
為發揮扁圓吻鲴在凈化水質中的作用,保護地方特色品種,滿足苗種市場供應,林炳明主動對接魚苗養殖場,決心攜手企業攻關扁圓吻鲴的規模化人工育苗技術。他帶領企業查遍所有扁圓吻鲴資料,走遍連城縣的江河、水庫,摸清連城扁圓吻鲴的野生資源,并通過委托國家水產種質資源檢測機構檢測,查清連城扁圓吻鲴的基因組成等,取得了相應種質檢測報告。該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扁圓吻鲴基礎研究的空白。
魚苗的親本問題以及落后的批量繁殖技術制約企業發展,林炳明開始著手改善育苗繁殖設施,將傳統圓形環道孵化升級為原池滴水孵化,避免了傳統孵化操作麻煩,受精卵脫粘等問題,提高了魚苗存活率,這一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開展扁圓吻鲴基礎研究的同時,林炳明還指導養殖戶從不同水系收集扁圓吻鲴親魚,并進行混交繁育,大大提高了苗種種質質量。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扁圓吻鲴現已成為龍巖市主要的增殖放流品種,累計增殖放流2000萬尾,在主要江河水域形成了一定的種群,為改善溪河水域環境生態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連城縣吉明魚苗養殖場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家庭魚苗場,改制為連城縣吉明魚苗養殖公司,成長為龍巖市最具規模的水產苗種生產企業。該公司現保種扁圓吻鲴親魚1萬余組,年可生產扁圓吻鲴魚苗1億尾。
“科技特派員不僅帶領企業走出了困境,而且還為龍巖市的水產苗種生產樹立典范,為福建省內陸增殖放流探索出一條可借鑒可推廣的路子。”據龍巖市科技局農社科科長謝國池介紹,在龍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17—2019年,科技特派員共引進農業新品種944個,示范推廣新技術916項,服務農戶數32609戶。(謝開飛 劉遠華 湯芳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