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礦里的勞模傳承與創新

        工人日報 2021-02-22 19:30:15

        2月6日晚上8點,安源煤礦總平巷巷口仍然一派忙碌景象,礦車帶著剛挖出來的煤駛出巷道。從凌晨4點起便在井下忙碌的全國勞模、采掘二區副區長張來清,終于從井下上來,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熱飯。

        張來清所在的安源煤礦位于江西省萍鄉市,這里曾是中國最早的近現代企業之一,也見證過中國工運星火燎原的波瀾壯闊。新中國成立以來,安源煤礦陸續走出了21位全國和省、市勞模,其中多位還是師徒關系,在當地傳為佳話。

        師徒都是勞模

        2020年11月,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帶著全國勞模獎章回到礦上,張來清第一件事便是下井,把獎章給師傅和工友們看一看?!皼]有師傅們一路指引以及礦工兄弟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p>

        在安源煤礦,從第一代全國勞模、“采煤狀元”劉本坤開始,師徒傳幫帶便成了優良傳統。

        回憶起最初跟著師傅、江西省勞模丁建剛學習采礦技術的情景,張來清說,自己當時厚著臉皮整日跟在師傅身后,就為了把師傅的絕活全部學走?!皫煾档难詡魃斫虒ξ业某砷L至關重要。我心中的勞模精神,不僅要肯吃苦能創新,還要將好經驗無私地傳承下去?!?/p>

        2014年,“張來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后,首先將傳幫帶作為重要任務。如今,工作室匯聚了全國勞模楊和平和10多位省、市級勞模,還涌現出一批新勞模和技術能手。

        工作室成員、江西省勞模鄧春,是張來清的徒弟,也是礦上最年輕的“采煤大工”。

        “鄧春到了作業面,眼里只有工作,有時為了搶進度,他連吃飯都顧不上?!闭f起這個徒弟,張來清又驕傲又心疼。而鄧春卻覺得自己做的遠遠不夠,每日工作結束,鄧春會像師傅一樣擠出時間學習《采煤概論》等課程,多方面查找機械化采煤資料。

        2019年,安源煤礦全面采用機械化采煤,采掘二區工作面是礦上的試點。鄧春等人成立了機械化采煤創新工作室,推動百年煤礦的現代化變身。

        從“試一試”到“沖在前”

        2002年退伍后,張來清便來到安源煤礦。從采煤小工成長為全國勞模,他在礦上已經工作了近20個年頭。

        初次下礦井時,張來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當時,有些巷道非常低,彎著腰走在里面,衣服褲子不免被刮破,使用風鎬沒有經驗,手上腳上都磨出了血泡,一度覺得這份工作干不下去。”張來清說,師傅丁建剛講述了過去安源工人的故事,鼓勵他發揚“義無反顧、敢為人先”的精神。

        在丁建剛的鼓勵和指導下,張來清用半年時間便成為“采煤大工”。在當年的技術比武中,師徒二人分別獲得冠亞軍。

        如今,張來清累計采梁73920塊、落煤152320噸,為礦上創造經濟價值7000多萬元,15年干了別人23年的工作量。工作之余,他還報考了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采煤專業的大專函授班。

        在工友的眼中,面對困難,張來清總是沖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采訪當天,正值煤礦煤倉堵煤。46歲的張來清已經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了,仍不知疲倦。“我得趕快回到工作面,無論工作到幾點,都要以最短時間把煤運出去,恢復井下正常運轉。”

        創新之路不能歇

        傳承與創新是工作室的兩大主題。礦井水綜合防治、高位瓦斯巷抽放技術改進、安源煤礦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張來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有21項科技成果得到實施應用,10篇論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

        工作室收獲了優異的成績單,張來清卻在工作本上寫下:“煤炭資源枯竭后,工人們該怎么辦?”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他多次提議要傳承安源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從“吃資源”轉變為“吃文化”,實現百年老礦的轉型發展和持續發展。

        2018年,安源煤礦入選首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偲较镆呀洺蔀榘苍绰糜喂ヂ灾械臒衢T地點,在礦車進出巷道瞬間拍下一張打卡照成為新體驗。

        最近,創新工作室還興起了新活動——組織工人學習黨史和工業旅游知識。“我經常和礦工兄弟們講大興安嶺伐木工人變成護林員的故事,希望有一天,當煤炭資源走向枯竭的時候,我們能從煤海深處走上來,成為安源紅色文化的傳承人和講述者?!?/p>

        今年春節,張來清只給自己放了3天假,“生產不能停,安全不能松,創新之路不能歇,礦上還有許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辈塬h

        關鍵詞: 百年 勞模 傳承 創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