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近日撰文為中國的治沙扶貧點贊,舉例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治沙扶貧動員了全社會特別是私營企業的力量,這是中國能夠同時解決環境危機和貧困問題的關鍵所在。庫布其治沙再次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近日央視播出大型紀錄片《擺脫貧困》,也將鏡頭再次聚焦到庫布其,回顧了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庫布其治沙扶貧取得豐碩成果的感人歷程。
2020年徹底擺脫絕對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戰的戰略目標。其中生態脫貧是“五個一批”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荒漠化地區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高度重合,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沙區,治沙扶貧既是中國生態治理的難點,也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在長期的扶貧開發中,沙區形成了一些重要經驗,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治沙生態扶貧模式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億利庫布其生態光伏項目
庫布其沙漠位于黃河幾字彎南岸,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經過科學化、規模化、市場化的持續治理,庫布其沙區政企合作帶動農牧民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道路,實現了綠富同興。當地治沙龍頭企業億利集團通過租用農牧民未利用荒沙地進行治理綠化,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生態文旅康養等產業,同時規劃實施1GW光伏治沙新能源外輸項目,建設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帶動擴大治沙面積和勞動就業,形成了“清潔能源發電、改良沙漠土地、保護黃河生態、產業帶動脫貧”多贏格局,探索實踐了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動平衡發展的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模式。庫布其沙區植被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不足3%增長到了53%,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長到1.5萬元以上,10多萬沙區群眾擺脫了貧困,在同一個“戰場”實現了治沙扶貧雙贏,為我國西部沙區脫貧攻堅啃下了一塊硬骨頭。
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范區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在國際上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
2013年,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參與主辦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并不斷推動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模式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如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治沙扶貧看中國,中國治沙扶貧看庫布其的共識。
2014年,聯合國環境署將庫布其億利治理區確立為全球首個“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2016年10月,庫布其治沙龍頭企業億利集團獲得了首屆全國脫貧攻堅獎。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舉行,聯合國環境署在大會期間發布了全球首份生態財富報告,認定庫布其治沙面積超過了6000平方公里,帶動了10.2萬人擺脫貧困,創造就業機會超過100萬人次。同年12月,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庫布其治沙人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
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授予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這也是我國荒漠化地區首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
2019年9月,為了推廣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模式,全國工商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光彩會在庫布其“兩山”基地舉辦第十五期全國民營企業家及管理干部林業草原專題培訓班。全國160多位民營企業家和管理干部齊聚庫布其,通過課堂教學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了解以億利庫布其治沙為典型的我國荒漠化地區市場化、產業化綠色發展和治沙扶貧成果經驗。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應邀參加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實地考察庫布其治沙扶貧令他印象深刻。在2021年2月23日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奧托爾巴耶夫寫道:“在貧瘠地區要維系民生和產業發展是巨大的挑戰,當地的貧困水平一度在全國貧困下一下。庫布其治沙扶貧不僅治理綠化了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更令我吃驚的是,這個龐大工程的成功不僅是財政出資,而且一家商業公司貢獻了自己的資金。從1988年開始,私營企業億利集團投資數十億治理綠化庫布其沙漠,帶動了10多萬農牧民擺脫貧困。中國最終戰勝貧困的秘密就在于是舉國合力實現‘中國夢’這一夙愿。”
“十三五”時期,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模式走出了庫布其,加快了向我國生態脆弱區實施推進的步伐,先后在河北京張冬奧生態修復項目地、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青海以及西藏高寒高海拔的那曲、山南等地,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光伏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黨建扶貧等。
烏蘭布和沙漠億利生態產業項目
2019年第一季度,億利庫布其治沙先后入選內蒙古黨建促脫貧案例、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中國企業精準扶貧50佳案例和中宣部選編“新時代民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已將推廣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列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庫布其治沙扶貧經驗模式將為脫貧攻堅防返貧、謀長遠持續創新,提供借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