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為何防不勝防?這些信號要重視

        光明網 2021-03-07 22:00:08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 鄭亞民

        近日,人稱“達叔”的香港著名影星吳孟達因肝癌去世,享年68歲。達叔去年發現肝癌,雖然接受了手術,依然離開了我們,悲傷之余,肝癌這個健康殺手再次引起大家的重視,下面談談肝癌那些事兒。

        據世界衛生組織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數據,2020年我國肝癌死亡病例數達39萬例。這個數字僅次于肺癌,位居我國患癌癥死亡病例數第2名。現代社會癌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中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世界一半以上。肝癌治療不理想,晚期發現,一般生存期只有3-6個月,需要引起大家重視。

        肝臟位于人體腹部右上部,大部分被肋骨遮擋保護,維持著人體許多重要功能,包括能量代謝、生物轉化、解毒、合成凝血因子和排出膽汁等等。肝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明顯好于晚期病變。認識肝癌,特別是高危患者尤其需要引起重視,強化體檢意識。

        肝癌是肝臟上生長的一種惡性腫瘤,就是不受人體正常調控的無節制生長的異常細胞,不斷繁殖,消耗大量的能量和養分,侵襲破壞組織器官,甚至轉移到全身其他臟器,危及生命。肝癌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來源于肝細胞,這種細胞有解毒、合成蛋白,生成膽汁等功能,叫肝細胞肝癌。還有一種來源與組成膽管的細胞,稱為膽管細胞性肝癌。肝細胞肝癌占絕大多數,也是治療和預防的重點。肝癌早期沒有太明顯的異常表現,發現時候大部分都是中晚期了,失去手術機會。肝癌對化療、放療這些治療方法反應都不是很好,所以預后很差,5年生存率比例很低。對于有些高危人群需要引起重視,強化體檢意識,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哪些人是肝癌高危人群?

        存在肝癌高發風險因素的人群稱為高危人群,需要增加體檢的密度和檢測項目。對重要的一類人群是肝炎患者,包括乙型肝炎或是丙型肝炎,他們肝癌的發病率很高,肝炎逐步發展成為肝硬化后繼而形成肝癌。還有長期酗酒人群也是高危患者,長期酒精損傷導致肝硬化、肝癌形成。黃曲霉毒素是一種高致癌物質,我國西南地區由于氣候潮濕食物易于霉變,如果不注意個人飲食安全,攝入霉變食物幾率就會增加,肝癌發病率也會增加。

        最近引起重視的是長期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臟癌變,所以脂肪肝患者也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還有一些先天性或其他特殊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內膽管結石、膽管擴張癥等,也存在癌變風險,這些人群都需要密切的體檢檢查。

        日常哪些體檢可以診斷肝癌?

        其實我們體檢常規檢查手段包括B超,可以有效而且經濟方便的發現肝臟病變。但是B超檢查對于診斷肝癌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區分清楚良性和惡性腫瘤。肝臟惡性腫瘤的確診需要進一步的增強CT或核磁檢查,這些影像學檢查分辨率更高,看的更清楚,從而可以更早期發現更小的病灶。血管內注射一種特殊藥物顯示血流,根據腫瘤充血和排空的表現,可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如果腫瘤為良性,如血管瘤等,處理方案是不一樣的。另外診斷肝癌需要抽血查腫瘤標記物,主要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這些是肝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提示。

        被確診肝癌了怎么辦?

        確診肝癌后,不要緊張,特別是早期的肝癌,有手術治療機會,手術治療效果很好。癌癥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肝癌尤其如此,局部治療要結合全身治療。肝癌治療需要多學科寫作,運用多種治療手段綜合治療腫瘤。肝癌局部治療包括腫瘤的切除、射頻消融和肝移植。對于小肝癌,特別是小于3cm腫塊,切除和消融治療可以達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很高。如果肝癌太大、肝內廣泛轉移或肝外轉移,無法實施手術,可以選擇局部經肝動脈血管進行栓塞和化療,再聯合全身治療。因為傳統化療、放療效果欠佳,可以選擇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如果腫瘤縮小,還可以獲得手術治療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肝細胞肝癌的一些靶向藥物在國內已經上市,而且有些已經納入醫保了,減輕了治病的經濟負擔。如果是乙肝、丙肝患者,同時需要治療肝炎。中醫中藥在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方面也發揮出重要作用。

        總之,肝癌的診治重在預防和早期發現,體檢是發現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發現可以肝臟腫塊,特別是肝炎患者等高危人群,進一步增強CT檢查,利于確診,并需要密切隨訪。確認肝癌,也不要緊張,早期發現的肝癌手術治療效果好,進展期肝癌需要局部聯合全身治療,晚期腫瘤聯合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后果也有了很好的改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