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知道農民的苦,也了解農民需要什么。”作為農業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深諳農民所思所盼。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北方冬春季百姓飯桌上“當家”的基本都是白菜、土豆、蘿卜。自幼生長在農村的李天來,對北方人在寒冬臘月渴望新鮮蔬菜感同身受:“這在當時簡直不敢想象。”
為解決這一難題,他首創日光溫室合理采光、蓄熱和保溫設計理論與方法,實現了北方嚴寒地區冬春季不加溫生產果菜,將冬季不加溫生產蔬菜線向北推移300公里,率先突破了北方蔬菜的“生命”極限。
“日光溫室從無到有,番茄、辣椒等果菜不僅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還遠銷到南方地區。”內蒙古赤峰市農業推廣研究員岳玲對棚菜技術的應用價值深有感觸:在李教授的幫助下,赤峰已形成約170萬畝的溫室規模化種植,冬天再也不愁吃不到新鮮菜了。
從第一代竹木結構、相對簡陋的節能日光溫室,到目前能實現環境自動控制等功能的現代化溫室。30多年來,李天來帶領團隊不斷尋求日光溫室的最優方案。
“新設備新技術不僅要讓農民用得起,還要用得住、用得好!研發新技術首先要為農民考慮產投比。”李天來如是說。
北方節能日光溫室、南方塑料大棚優型結構設計與建造技術、配套環境調控和生產設備、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與技術……他把一系列園藝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地無償送到農戶手中,鋪就一條致富新路。
“2016年,李天來院士團隊開始到我們縣幫助脫貧,支持建設日光溫室扶貧園區15個,帶動9424人脫貧,為寧城縣在2018年退出國家級貧困縣作出巨大貢獻。”內蒙古寧城縣農業局總農藝師李春峰說。
要脫貧,更要防止返貧。
李天來團隊通過建立設施蔬菜綠色雙減栽培技術科技示范戶、現場技術指導、舉辦技術培訓班等方式,不斷提高寧城縣脫貧農戶蔬菜栽培技術,為縣里扶貧設施蔬菜園區的規劃建設持續提供技術支撐。
“沒想到院士也能為農民親自講課,還耐心解答我們在栽種時遇到的難題!”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科技扶貧小院,300多名學員睜大了眼睛。
李天來為他們詳細講解栽培番茄、香椿等設施蔬菜的生產技術,一一回答他們的問題,并把蒲公英、辣椒、香椿等新品種送到滄源縣279戶建檔立卡戶手中,使當地農戶平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如今,李天來團隊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云南普洱、江西贛南和井岡山、貴州畢節、青海海西、寧夏吳忠、甘肅白銀、山西呂梁、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這些曾經貧困的地區都留下了他扶貧的足跡,不少地方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百姓的菜籃子豐富了,菜農的錢袋子鼓起來了,貧困農民富起來了,設施園藝產業方興未艾。2018年,我國園藝產值超3.5萬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60%左右,成為農業優勢產業。
“園藝產業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減貧致富等不可或缺的產業,但目前仍存在許多不能滿足現代園藝發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和產業問題。如不重視解決,將拖農業現代化后腿。”
帶著對農民的關切和多年來的深度思考,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李天來委員提交了“關于促進我國園藝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提案”,就實施園藝種業創新工程、園藝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建設國家級園藝高水平創新平臺等方面提出建議。
他的眼里,自己和團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 郝曉明 通訊員 張宜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