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謀劃國家水網建設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科技日報 2021-03-10 12:45:05

        我國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目前還面臨哪些不足,如何通過國家水網建設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院院長鈕新強一直非常關注的問題。

        “‘十四五’期間是水利工程補短板的集中攻堅期,要以國家水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鈕新強3月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在鈕新強看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對照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要求來看,仍存在體系不完善、建設標準偏低、智能化水平偏低和安全風險積累等問題,短板和弱項突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國家水網等重大工程。今年1月召開的2021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也明確,“十四五”時期要以國家水網建設為核心,系統實施水利工程補短板。

        “國家水網是綜合水災害防控、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保護和智慧管理的復合網絡系統,通過建設國家水網來補齊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短板,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水利工作的重點。”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表示。

        針對國家水網的統籌布局和科學謀劃,重點應考慮哪些因素?鈕新強認為,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注重從全國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的視角思考,將當前補短板和高質量發展相協同,統籌全流域、各方面、各要素推進系統治理。

        “在具體措施上,應采取‘通、蓄、連、控’并舉。”鈕新強逐一解釋道,“通”是對于洪水出路不足的地區,謀劃新的排洪通道;“蓄”是以重大調蓄水庫建設等來增強洪水、水資源調蓄能力;“連”是在考慮水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社會布局的匹配性基礎上,謀劃重大跨流域、跨區域輸配水通道和江河湖庫連通通道;“控”是加強傳統水利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謀劃推進國家水網智能化控制和調度體系建設。

        在王建華看來,謀劃國家水網不僅要有系統觀念,將水網融入整個國土空間體系當中,同時還要有工程思維,要從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客觀事實及其環境約束出發,充分考慮其“現實性”和“實現性”,從可行性、可操作性、運籌性維度給出最優解,實現工程的整體性能或效益最優。

        如何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讓國家水網建設運行管理更加智能高效?鈕新強指出,智能化是國家水網重要發展方向。面向國家水網中的江河湖庫和重大水利工程,可構建以在線精準監測為基礎,以網絡協同共享為紐帶,以數字孿生和智能分析為核心,以智慧調度和自動控制為目標的國家水網工程智能化體系。

        “具體而言,國家水網的數字孿生總體上可按‘一網、三中心、N節點’(1+3+N)進行建設。”鈕新強介紹,“一網”指利用新技術建設工程物聯網、智能控制網和智慧調度網三網協同的水網智能化網絡,實現涉水數據的采集、匯聚、處理和工程控制與綜合調度,給水網裝上能感知的“眼睛”。“三中心”即國家水網工程大數據中心、智慧調度控制中心、智能化創新中心,給水網裝上會思考的“大腦”。“N節點”是指通過水庫樞紐工程、引調水工程、河道(堤防)工程、蓄滯洪區等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改造和建設,構建監測感知全面化、分析計算智能化、調度控制自動化、協同共享常態化的國家水網工程智能化控制節點,給水網裝上能自動化運行的“手腳”。

        “相對于水網工程基礎設施體系而言,目前我國水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眼、腦、手’發育不夠健全,另一方面三者之間的協同性也不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構建以‘脈’為紐帶的‘眼—腦—手’完備協同的智能化國家水網,對推動傳統水利與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實現科學高效的智慧管理將起到重要作用。”王建華表示。

        采訪中,鈕新強一再強調,在構建國家水網的過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綠色運行,以最小的生態影響實現最大的工程效益。(記者 唐 婷)

        關鍵詞: 科學 謀劃 國家 水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