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人工草地迎來收獲。
“專家們回北京了嗎?我想宰羊感謝他們救活了我家2000畝的草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陶海牧場的牧戶孫良一直念念不忘中國科學院生態草牧業科技示范團隊給予的幫扶。
由于草場退化嚴重,孫良不得不圍封了他的2000畝草場。2015年,中國科學院生態草牧業科技示范團隊的到來,給這2000畝草場的恢復帶來了希望。僅用了一年時間,這里的牧草產量就翻了一番,羊草比例提高了5~8倍。
3月12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專項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副總經理欒永剛再次感謝中科院草原“護衛隊”利用科技力量推動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讓草原更美,讓牛羊更肥,讓農牧戶的口袋更鼓……
以小保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云團隊通過深入調研發現,由于不合理利用,我國草地退化嚴重,載畜量不斷下降,約90%的草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另外,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大量使用,對我國江河湖泊和土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在經過多年基礎研究和小面積試驗示范后,2014年,方精云團隊提交了《建立生態草業特區,探索草原牧區發展新模式》的咨詢報告,正式提出“草牧業”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并寫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
發展生態草牧業的核心是采用“以小保大”的原理進行全鏈條的系統設計,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的人工草地,將大面積天然草地從放牧壓力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實現生產—生態—生活良性互動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015年3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植物所)牽頭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合作,正式啟動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項目。項目計劃在牧區利用不足10%水熱條件適宜的土地,建立集約化人工草地,保障畜牧業發展,讓剩余90%的草場休養恢復。
“好好的地不種糧竟然種草?草場休養收益少了怎么辦?”面對這一新理念,農牧戶心里泛起了嘀咕。
而這正是“以小保大”的關鍵所在,用10%的土地改造成人工草地,并讓優質飼草產量提高10倍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草畜矛盾。
認可“藥方”
“草原是一部天然的教材,古老的游牧方式蘊含著先人們利用草原的智慧,那就是在利用草原的同時,也讓草原休養生息,自我修復。”中科院植物所生態草牧業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潘慶民告訴《中國科學報》,“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草原上牲畜越來越多,原本最樸素的道理逐漸被人們忽視。”
2000年,潘慶民來到中科院植物所開展博士后研究,當時我國草原正面臨著嚴重的草場退化問題。在導師的建議下,他來到草原開展課題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
與草原“相處”多年后,潘慶民逐漸意識到我國草原類型多樣,退化程度不同,必須分類施策,精準調控。2015年,他在呼倫貝爾草原開展生態草牧業科技示范,針對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開出了“一休二輪三調四補”的“藥方”。
“‘一休’和‘二輪’主要針對輕度退化的草原,通過放牧制度的優化使草原得以自我修復;‘三調’和‘四補’主要針對中度和重度退化的草場,變革草原管理制度已不足以讓其盡快恢復,需要依靠人工輔助。”潘慶民解釋道。
“草原本來就干旱,一旦劃破了草皮,如果恢復不了草地,牧草就可能會旱死。怎么辦?”由于“三調”和“四補”技術需要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和補肥,在推廣初期,牧民對潘慶民的“藥方”有些擔憂。
為了打消牧民顧慮,潘慶民團隊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合作,走進牧民家中,向牧民講解他們的想法,并針對每家情況制定方案。春天,他們選了幾家牧戶進行試驗示范。秋天,試驗示范就取得了顯著效果,牧草產量增加了近1倍,優質牧草比例由10%左右提高到60%~80%。
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后,越來越多的牧民要求對自家的草場進行恢復和改良。“這一技術改變了牧民對草原的認識,從單純地向草原索取,提升到主動恢復和改良草場,這對草原的生態保護有重要意義。”潘慶民感慨道。
產量提高10倍
解決飼草料不足的關鍵在于發展人工草地,如何讓10%的人工草地提高10倍的產量呢?
“人工草地種植的關鍵環節就是引種和篩選,而目前我國牧草品種依賴國外品種,國產牧草品種培育和應用嚴重不足,亟須培育高產、優質的優良牧草新品種。”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員劉智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4年,劉智全博士畢業不久也踏上了草原的科研旅程,每年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草原工作。有一次從草原回到北京的家,因為曬得太黑,連4歲的孩子都不敢認他了。
為了更廣泛地收集各類牧草種質資源,劉智全帶領團隊從世界各地收集篩選豆科、禾本科、新型牧草等30類共1萬余份種質資源,同時還在中科院植物所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站建設了一年生牧草種質資源圃、多年生牧草種質資源圃、牧草引種篩選圃等合計100畝,并對其中6845份種質資源進行了篩選,獲得一批適宜在呼倫貝爾種植的飼草品系。
實際上,完成種質資源的收集到推廣至少需要3~5年。“以燕麥為例,引進燕麥品種資源后,要開展小面積的篩選,如果長勢和抗性都很好,我們即可擴繁,開展小區試驗。一般通過兩年小區試驗后如果產量穩定,抗病性也很好,就可以開展小面積的生產試種,最后再進行大面積推廣。”劉智全解釋道。
除了要解決技術上的難題,最關鍵的是要讓農牧戶認可新品種。“宣傳和講解還不足以讓農牧民信任,只有看到品種的增產特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后大家才會認可,同時還需要在栽培技術方面反復與種植戶交流,否則也會影響最后的示范效果。”劉智全說。
如今,燕麥規模種植示范在呼倫貝爾已累計推廣20萬畝,平均比種植小麥增收290元/畝。
讓“牛用戶”滿意
除了讓草長得好,還要讓草存得住。由于冬春季嚴重缺草,每年會有大量的牲畜掉膘或死亡,然而傳統加工貯藏方式營養物質損耗大、霉變損失高、適口性低,非常不招牛羊“待見”。
窖池是在田間地頭隨意挖掘的地坑,一打開就能聞到臭味和霉味。2015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鐘瑾來到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考察時發現:“除造成直接的飼草損失,還會降低營養價值,產生黃曲霉毒素等,危害牲畜健康。”
在采集樣品后,她開始針對性地篩選及復配青貯微生物菌劑,并通過現場示范指導農牧民采用窖貯及裹包等不同方式,分別青貯加工全株玉米、甜高粱及玉米秸稈等原料。
“青貯菌劑是以乳酸菌為主的功能微生物制劑,可有效調控青貯發酵過程及青貯飼料品質。”鐘瑾說,“采用青貯菌劑加工青貯飼料,可以提高產肉量及宰后肉羊育肥收益與飼料報酬率(161%)。”
有一次,她將牛羊不愛吃的蒿草做成了裹包青貯飼料。一年后,在打開包裹的一瞬間,牛群蜂擁而至。“這說明我們的產品得到了‘牛用戶’的肯定。”鐘瑾笑著說。
由于傳統青貯方式幾乎不用青貯菌劑,而進口菌劑成本又高,加上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最初推廣時,不少農戶和養殖專家對其持懷疑的態度。為了推廣青貯菌劑,她向牧戶耐心講解、手把手傳授示范,如今僅在庫倫旗,飼草青貯加工示范就已達5.5萬噸。
未來,這場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草原“保衛戰”,還將繼續進行下去。(田瑞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雙創”教師需要實踐的洗禮
下一篇:前兩月5G手機出貨超4000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