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兩岸,時下正是油菜花開的季節。整片整片金黃色的油菜花耀眼奪目、沁人心脾。
3月初,記者在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油菜田里看到,許多穿著白大褂的實驗人員,正在試驗田忙著雜交授粉。
傅廷棟是這個中心的主任,他專注雜交油菜育種60余年,帶領團隊培育近60個油菜品種,被稱為“世界雜交油菜之父”。他也是一名始終奮戰在扶貧一線的科學家,年過八旬,依然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的油菜田里。
不久前,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傅廷棟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科研就得接地氣
在華中農業大學的師生中,流傳著“傅氏六件套”的說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這正是傅廷棟的經典裝扮。相比德高望重的“國寶級”學者,他看起來更像在土地里扎根的農民。
“七八月份收割完小麥,西北地區的土地就空著了,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同時,農牧地區飼料嚴重短缺?!备低澰谡{研中發現了這一問題。
1999年,他開始在位于“三區三州”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和政試驗麥后復種飼料(綠肥)油菜,研究推廣雙低雜交油菜品種。
自此,秋閑種飼料油菜,逐漸成為西北、東北多地的選擇。這不但緩解了西北、東北秋冬青飼料不足的難題,而且增加了綠色覆蓋。
21年來,和政縣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擴大到16萬畝,畝產從100公斤增至200公斤,品種全部實現優質化(低芥酸、低硫苷),雜交種全面普及。
2019年11月,和政整縣脫貧摘帽,傅廷棟院士也被和政縣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幾十年來,傅廷棟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科研就得圍著農民打轉!”滿足現代農業需要、得到農民認可,才是做科研的真意義。
在田間地頭培養學生
傅廷棟被學生稱為“下田上癮的人”。傅廷棟告訴記者,如今每年油菜開花、收菜籽時他還會下田,有時候跟學生們在田里一天工作七八個小時,暑假會帶學生去甘肅等西北地區。從1975年到現在,幾十年如此。
他把油菜地當成了傳道授業的主戰場,堅持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培養學生、培育團隊,與學生和同事一道帶領百姓脫貧致富。
迄今,傅廷棟院士已培養研究生500多名,他們中的許多已成為國內外油菜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扶貧骨干;從曾經的國家深度貧困縣和政走出了200多名油菜碩士、博士研究生。
他帶出了一支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團隊、扶貧團隊,團隊現有博士17人、教授10人,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在全世界油菜領域發表SCI論文最多的10位作者中,來自傅廷棟院士團隊的就有3人。
近兩年,在傅廷棟院士的大力倡導和親自推動下,華中農業大學與甘肅和政在農業技術攻關、科技成果推廣、特色產業發展等領域全面合作,去年10月,雙方簽訂了在和政縣共建“華中農業大學臨夏現代農業研究院”“西北寒旱農業研究院”協議,合作內容從油菜拓展到其他作物、食用菌、先進農業、寒旱農業等諸多方面。
最大化油菜產業效益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國每年生產食用植物油約1000萬噸,油菜籽油占一半以上。傅廷棟見證了我國油菜的發展歷程:40年來,油菜種植面積增長了3倍、畝產量增長了3倍、總產量增長了近10倍。
“隨著油菜領域的科技進步,如今的油菜具有六大功效,除用于產油和飼料之外,還可以用來發展蔬菜、綠肥、采蜜、觀花旅游?!闭f起油菜,這位“油菜院士”很是自豪,團隊里的科研人員已經在從事油菜花色研究,油菜花將不再只是黃色,油菜田里將增添更多的色彩。
對于如何將油菜產業效益最大化,傅廷棟團隊已在西北地區探索麥收后種油菜十幾年,兩個月的秋季閑田種植,既改善了田地綠化,又讓農民每畝增收4噸左右的青飼料,緩解了當地畜牧業發展中的飼料問題。這也成為油菜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新疆有1億畝鹽堿地,土壤養分嚴重不足?!备低澨岢觯瑢τ谥囟塞}堿地,可種植飼料油菜,第一年油菜翻耕作綠肥,第二年就可作飼料。
在新疆北部,通過改良飼料油菜種植技術、推廣油菜新品種,農民在鹽堿“花花田”上也能種出植物來;在新疆南部,飼料油菜技術簡單易上手,是農牧結合的好項目。
傅廷棟預計,北方有2000萬—3000萬畝秋閑地、南方有4000萬—5000萬畝冬閑田,再發展1000萬畝飼料油菜是可能的,“這相當于3到4億畝中等草原產草量,發展潛力巨大”。(劉志偉 蔣朝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