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復性熬夜”成生活常態 青年人怎么才能睡好覺?
發布會上一位年輕記者的提問引起了中科院院士陸林的關注。
3月19日上午,在2021年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世界睡眠日新聞發布會”上,這位記者描述了上班族的現狀:一回家就愛“葛優躺”,一刷手機就習慣躺在床上,熬夜成了習慣。
陸林不理解,半開玩笑地反問,“不打算睡覺為什么要躺在床上?”臺下一片哄笑。
“在臥室里大腦會感知睡眠信息,躺在床上不睡覺,強行保持清醒會打亂睡眠節律,影響睡眠質量。”他解釋道。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為“規律睡眠,健康未來”。睡眠成了很多人的煩心事并影響人的健康,青年人的睡眠成了很多專家擔憂和研究的問題。很多青年人為了彌補白天無法支配自我時間的遺憾,到了夜晚,瘋狂打游戲或刷劇,在熬夜中獲得快感。這被專家稱為“報復性熬夜”,已成為很多青年人的生活常態。
青年“報復性熬夜”成常態
對于湖北一高校大四的學生錢秋鶴來說,她覺得夜間才是自己的娛樂時間。
晚上9點上完課,回到寢室,她習慣打開手機刷抖音,刷到11點,“總覺得沒玩夠”。爬上床后,她還會點開綜藝節目,戴上耳機,直到凌晨12點半,最新的節目刷完,才“心滿意足地關掉手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顯示,83.6%的大學生在晚上11點之后才上床睡覺,其中近一半(49.3%)的大學生在晚上11點至12點之間睡覺,34.3%的大學生都是在晚上12點后上床睡覺。
“凌晨入睡已成為普遍現象。”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教授葉京英團隊發布一項調查顯示,18-30歲的人群入睡最晚,25-50歲的中青年人群睡眠質量最低。一方面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白天事務多,夜間成為青年人休閑的主要時間段,另一方面吸引青年人的軟件、節目越來越多,青年人經不住誘惑熬夜玩手機。
在陸林看來,睡眠存在結構和規律的周期性變化。深層睡眠對人體的大腦代謝廢物的清除、記憶的維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青年人長期熬夜,壓縮深睡眠的時間,違背了自然規律,心率、血糖、血壓無法得到正常調節,嚴重者甚至可導致基因的變異。
“報復性”熬夜對青年人身體的損耗不容忽視。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與內分泌相關的腫瘤患病率在青年人群體里上升的速度很快,“我常覺得這類疾病本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年齡段,但從研究結果來看,該類患病率上升跟長時間熬夜存在很強的關聯性。”葉京英說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