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飯、奶茶、炸雞……100多家小吃店沿街排開。3月21日,時值周末,江蘇鎮江網紅打卡點東風步行街人氣很旺,但是卻看不到傳統小吃攤臟亂差的現象。
東風步行街如此興旺卻能保持環境整潔,離不開江蘇的一項重大環保創新政策——“綠島”政策。
“東風步行街毗鄰江蘇大學,原來的小吃攤煙熏火燎,污水橫流,面臨著‘治污要賠,不治要停’的兩難。后來,街道巧借‘綠島’東風,獲得‘環保貸’支持,統一鋪設油煙凈化管道,統一接管污水,小吃街再也不是‘蓬頭垢面’。”鎮江振華物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華介紹。
2020年以來,江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啟動“綠島”建設試點,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破解中小企業治污與發展難題。“綠島”政策的實施,既為老百姓保住了飯碗,又守住了環保底線。
助企業既保持活力又健康綠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不少中小企業生存艱難,同時生態環境保護持續高壓,讓企業面臨新的窘境:環保不達標經營不下去,而投入大量資金治污后,成本大幅抬升、企業不賺錢,同樣經營不下去。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如何讓企業既保持活力又健康綠色呢?經濟大省江蘇拿出了方案。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去年以來,江蘇漸次鋪開了“綠島”建設,共建共享環保公共基礎設施,以降低中小企業治污成本。最終,有望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保障民生就業、改善環境質量的多贏之舉。
位于鎮江新區的華科電鍍產業園,聚集了43家電鍍企業。如今,所有電鍍企業產生的危廢不再自行處理,而是統一通過排污管直接進入新建的共享治污設施——“綠島”。不僅實現了危廢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還讓危廢品中重金屬的回收利用率達到90%。
鎮江金石電鍍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海鑫說:“作為企業,過去我們要單獨花費五六百萬元甚至更多費用去建設污水處理廠,而且還不一定能達到穩定達標排放。慶幸的是我們接入了‘綠島’,每年只要花費一兩百萬元的排污費用,就能確保我們在環保上沒有任何后顧之憂。”
據悉,為了推動“綠島”建設,2020年初江蘇各地就對包括汽車維修、家具制造、電子電鍍、畜禽水產養殖、商業綜合體餐飲服務、食品工業、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多個行業進行了摸底排查。申報、審核、復核、入庫,“綠島”項目有序啟動。
“綠島”作為江蘇的一大創新,讓生態環境部門在扮演嚴格監管角色的同時,體現出服務發展,甚至助推經濟發展的一面。
“執法監管不是貓鼠游戲,更不是關停整治的代言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法監管也是一種保護和支持,“我們仍將堅持以服務促達標,真心實意幫助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解決治污難題、提振發展信心。”
共享治污設施為企業降本增效
在江陰興澄特鋼廠廠區內,一個公用危廢處置項目正在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區域內的“綠島”,不光江陰興澄特鋼廠受益,周邊企業也可以使用。
此前,該園區無論大小企業,所有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都必須建設暫存庫,這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建設運行成本,還增加了企業環境管理風險。
建設危廢公用暫存庫,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污染治理成本高、處置去向難等問題,也進一步拓寬了優質企業發展空間。
目前,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理念,2020年江蘇投入約82.87億元,建設了106個“綠島”,讓3萬多家中小企業受益。
實施“綠島”政策,一批集約建設的環保設施將污染治理成本分攤下來,讓企業治污成本大大降低。
在常州金壇區,這里聚集了北電愛思特(江蘇)科技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正在成為國內鋰電池產業鏈新高地,預計3年內可實現產值超1000億元。
NMP是生產鋰電池電極非常重要的材料,鋰電池產業鏈產生的NMP廢液處理問題,成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痛點。伴隨一座工業“綠島”的建成,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NMP廢液進入原料儲罐后,先進行脫水操作,再經過精制塔精餾提純等操作,各項指標都合格之后返還給鋰電池廠再次使用,我們現在項目一期日產量可以達到120噸。”常州江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環能源)生產運營總監李建強介紹了NMP廢液“變廢為寶”的奧秘。
江環能源回收利用NMP水溶液項目,年回收利用NMP水溶液可達12.5萬噸,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
過去處理NMP廢液,更多的是一次性加工和收集,循環和再利用過程缺失。而經過這個“綠島”項目,NMP廢液提純回收率能達到96%以上,每噸節約費用在5000至1萬元之間,既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又同時實現區域內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達到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農業“綠島”點亮美麗鄉村
林果、水產、畜禽等農業產業,為江蘇構建了一片民富村強三農振興畫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糞便、秸稈、藻泥等也帶來了大量的面源污染。
“占地4000平方米的預處理池即將投用,揚州市寶應縣望直港鎮獐獅社區將實現企業廢水全部達標排放。”在獐獅社區污水處理項目建設現場,寶應縣望直港鎮環保助理谷全喜滿臉喜悅。他告訴記者,獐獅社區5公里范圍內有33家從事蓮藕加工的企業,從2017年開始,望直港鎮對排放不達標企業停產整治,一些沒有廢水處理能力的小企業只能關停。
“多虧政府建了統一的污水處理項目,我們再不用擔心廢水處理了。”藍寶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庭柱說。
針對種養業廢棄物問題,常州打造了一個9000平方米的“綠色中樞系統”——武進區農業廢棄物、綠化廢棄物、藍藻及其他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目前,項目一期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我們就是為周圍4個鄉鎮的種養業廢棄物‘兜底’的!”常州市天綠生態有機肥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慶華說,這個“綠島”項目可以處理常州武進區4個鄉鎮的種養業廢棄物,年產生態有機肥料5萬噸。“雖然一年只能賺兩三百萬元,經濟收益不算高,但社會效益非常大:既守護了環境,又讓其他企業能安心搞生產。”高慶華說。
在泰州市春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春光打開車間大門,正在發酵的豬糞、雞糞堆成一個個小土丘,“我們采用先進的分子膜靜態發酵技術處理畜禽糞便,車間是負壓的,基本沒氣味。”李春光說。據悉,該公司一年可處理30萬噸畜禽糞便,處理量占整個興化市總處理量的三分之一,生產有機肥15萬噸,產值達到5000萬元。
“新基建的本質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綠島’項目共建共享治污設施,本質上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新基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新華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標準,完善監督考核執法措施,保障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運行。(張 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