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七假六”,食品安全不容真空地帶

        廣州日報 2021-03-24 11:30:06

        “你吃的外賣可能不是你點的。”近日,據媒體報道,一外賣騎手瞞天過海給顧客王先生換菜,外賣7個菜僅1個出自下單餐館。對此,涉事騎手承認自己“昧”了顧客36元之后失聯;平臺先行賠付并停止了該騎手的服務資格;餐企發聲呼喚平臺和監管部門填補漏洞。

        點個外賣,菜幾乎被換遍了,還被昧了錢。這聽起來匪夷所思,真相卻“細思恐極”。還有多少外賣菜曾被掉包?從餐館到家門口,有無服務監督?如果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誰來負責……看似偶然,可能隱患早已埋下。被坑的消費者王先生已經把話說到了點子上,他說不介意騎手昧錢,也不愿看到平臺處理騎手,只是希望平臺反思此事,堵住制度上的漏洞。

        一是監督漏洞。王先生之所以選擇跑腿代購業務,可能因為這家餐館沒有開通外賣業務,或其他原因。雖然目前沒有專門的法規規范跑腿代購服務,但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已對網絡外賣等食品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線上線下一致、不得委托加工制作、平臺須設置專門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及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等。這單跑腿代購服務發生在外賣平臺,且屬餐飲服務,平臺可以利用技術優勢,通過核對臺賬、訂單跟蹤等手段,把潛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提前消除。

        二是售后漏洞。餐飲不同于普通商品,從廚房到餐桌整個過程都涉及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餐館對于打包售出的菜品也需要全程負責。這一事件也給餐飲經營者提了個醒,隨著外賣需求越來越多,應該探索建立餐品在運輸途中的“安全鏈”,通過打開一次自動失效、優化防偽標識等方式,為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保駕護航。

        三是資質漏洞。在該事件中,騎手失聯后無跡可尋,暴露了平臺對從業者的監管缺失。平臺不能止步于“先行賠付”,而應該找出漏洞、鎖定肇事者、建立從業黑名單,給用戶一個交代,并且自此事件建立起嚴格的自律機制,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食品安全不容真空地帶。這其中,平臺作為新業態的載體,需要承擔起更多責任。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制定出臺了《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今年還將制訂網絡交易平臺責任清單。這一系列監管動作,釋放出強有力的監管信號。從消費者的角度,期待它們能厘清平臺責任邊界,切實加強對平臺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監管,進一步壓實平臺責任。

        (丁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