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間地頭;晚上,在廚房搭起直播間,通過直播把深山農產品推介到大都市……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大山深處,一對“90后”夫妻的日常。
這對夫妻均畢業于同濟大學,丈夫叫柯嘉華,妻子叫周晰。兩人回到家鄉南靖一起過起大家向往的田園生活,從事生態種植。
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在田間采摘蔬菜。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攝
春日里,大山深處的空氣中混著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甚是愜意。每天,立志當新型職業農民的夫妻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對于“同濟大學畢業生回鄉種地”這件事情很不看好。
如今,這對小夫妻卻成了令大家都羨慕的“神仙俠侶”。
高校結緣 相知相愛
柯嘉華于2009年考上同濟大學,就讀交通運輸專業。2010年,他在校園內組建名為“筑夢農莊”的農業社團,在校區一片土地上和社員一起耕種,種出來的菜給老師們吃。沒想到這為他畢業后的創業選擇埋下了伏筆。
柯嘉華告訴記者,自己喜歡做種植,“同時也覺得特別有價值”。2013年畢業后,他堅持農業項目創業的夢想,在同濟大學校園內60畝生態園的孵化基地創業,在上海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濟農嘉園”。
柯嘉華在田間采摘蔬菜。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回憶起校園的創業故事,令柯嘉華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創業資金也不是特別充足,我騎著人力三輪車在同濟大學的校園給老師們送菜。老師們特別喜歡這個蔬菜,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p>
“大學期間,我的選修課需要調查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案例,我通過同社團的同學了解到他的項目,便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項目?!背錾?991年的周晰是山西太原人,在同濟大學就讀期間與柯嘉華相識,在接觸中發現雙方都對開創性的事情很感興趣,總覺得應該堅持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就這樣,兩人互生好感,相知相愛。
周晰畢業后,選擇到法國深造兩年。兩人雖天各一方,雖過著異地戀的日子,但周晰一直參與柯嘉華的項目,彼此感情越發牢固。
周晰回國后,與柯嘉華步入婚姻殿堂。
回鄉創業 夫唱婦隨
“當時家里人挺震驚的,認為好不容易從這個大山村考到上海,畢業之后選擇農業,最后沒在大城市又回到農村,就是不理解?!闭劶熬駬褶r業項目和回鄉創業,柯嘉華說家人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接受。
柯嘉華說,在去年疫情下回到老家住的時間更久,越來越覺得大山里的生態環境,特別適合他們想要從事的這個生態種植。于是他決定回家鄉南靖縣創業,周晰夫唱婦隨,放棄大都市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前景,和丈夫一起來到大山深處,開啟他們的生態農業種植之路。
周晰在田間抓到菜蟲。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自小在農村長大的柯嘉華,一直有一個建造“開心農場”的夢想。他認為,大都市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他喜歡的狀態,而農業是一門無窮無盡的實驗課題,值得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周晰也認為,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帶給社會的價值。她覺得丈夫所做的是一件具有社會價值、能讓餐桌安全的事情,她十分支持。“我是學市場營銷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個橋梁,把好的產品推薦給需要它的人?!?/p>
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到山上挖筍。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大山里生態環境特別好,山泉水清甜,空氣純凈,天空湛藍,瓜果鮮甜……讓親朋好友吃上真正好土好水好空氣生長出來的果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痹谥芪磥?,從事生態種植本身很有意義,特別是成為母親后,有種使命感,要讓自己家庭的小餐桌安全,同時也讓更多家庭的餐桌安全。
周晰表示,她挺喜歡這種挑戰和冒險創業的感覺,很想把全部的能力激發出來,給自己一個施展空間。
深山逐夢 樂在其中
回家鄉創業,夫妻倆每天披著朝霞趕路,伴著黃昏日落歸家,種植四季水果、有機蔬菜。剛開始,他們的生態農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保持原始生態意味著伴隨蟲害,有機種植產量普遍比溫室大棚種植產量低,暴雨、干旱等更影響種植和收成。
同時,在推廣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柯嘉華和周晰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一聽到‘不用農藥化肥種不出來的’‘果蔬不長得光鮮亮麗沒有人收購’等‘肺腑之言’,我們首先的感受就是農民很苦,不光是身體上辛苦,而且經常是付出和收獲不對等。我們的方法就是,從我們自己做起,做出來給大家看?!?/p>
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將田間采摘回來的蔬菜打包。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攝
要種出優質的農產品,就得學習、實踐和探索。打開柯嘉華和周晰的手機相冊,照片和視頻幾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懊恳恢浑u、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動物的生長狀態,周晰都一一拍照記錄,以便了解它們的生長習性和特征。同時在網絡平臺上,她也結識了很多和她一樣的“新農人”,閑時互相交流,分享種植經驗。
經過他們夫妻倆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態種植行列中來,200余畝土地愈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田間采摘西紅柿,并打包寄給客戶。中新社記者張金川 攝
“現在有30多種蔬菜向大城市輸送,供不應求?!笨录稳A說,通過視頻直播方式,把大山里面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夠吃到這個安全放心的蔬菜。
柯嘉華和周晰都認為,雖是跨界,一個學建筑,一個學營銷,但他們架起了一座橋,把大山生態農產品輸送到大都市,讓更多人能夠吃到這優質的食物,樂在其中。
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手機直播帶貨,推介他們種植的農產品。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閑暇時,柯嘉華和周晰也會刷刷朋友圈,相比同學們曬出的城市風景、美食、趣事,他們用腳步丈量的沃土,還有大山深處的鳥語花香、田園景色,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踏實和生命的價值。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笨录稳A表示,通過生態種植和養殖,鄉村整個產業能夠活起來,讓村民增收。同時,他勉勵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能夠參與進來。
記者:張金川 吳晟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