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學者在中國水周“為水發聲”

        新華網 2021-03-25 16:15:03

        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宣傳主題是“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宣傳主題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為積極響應這一活動主題,河海大學組織教師宣傳水利法律法規,提升全社會水資源保護意識,引領珍惜水、愛護水的良好風尚。

        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以下簡稱水土保持法)是一部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法律。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新華表示,水土保持法施行十周年以來,水土保持工作充分結合了中國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新階段、新特點,進一步強化了水土保持法律責任、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和補償制度建設力度,與推進依法行政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步調保持一致,標志著中國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已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已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長江保護法》,涉及內容非常豐富,但其核心就是一個“水”字,圍繞著如何提升水質方面做文章。”河海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春業認為,無論是對生物保護還是污水防治,還是防洪救災,抑或是生態環境修復,都不是為做而做,而是一種系統治理,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水質,保障水質穩定達標。

        王春業表示,之所以中國對長江“水”如此重視,是因為長江是非常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歷史綿延至今,中國不僅長江沿岸地方在長江領域設立了許多飲用水水源地,而且中國其他地方也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從長江調水。可以說,“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守護好一江碧水”是對《長江保護法》最為精準的概括。

        “作為農業節水的研究者,節水不僅是我的工作,更是一種精神的引領。”河海大學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徐俊增表示,農業節水的關鍵環節在田間,立足田間和作物,實現工程、農藝和管理措施的有機結合,是建設節水型農業、保障糧食安全、解決水資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目前,農業節水仍有很大的潛力,這是實現節水型社會的一個重要突破點,要借助現代化手段實現更高效的用水,以高效用水實現節水。

        徐俊增認為,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當下,智慧灌溉的發展為農業節水打開了新的思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維護,提高用水管理的精準度,可大大提高農業節水效率。

        同時,農業節水的辦法又遠不止在田間,要轉化為行動的自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投入到節水的隊伍中去,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保護水資源。”徐俊增說。(江天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