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秦俑保護25年

        光明網 2021-03-29 09:45:04

        作者:容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我出生在陜西寶雞賈村塬,屬杜家凹容氏。據族譜記載,500多年前,廣東新會容善家族遷入杜家凹,并逐漸成為村落里人群最多的家族。家族特別重視教育,族譜里寫道,“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賈村塬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到杜家凹不要賣文,到廣福不要精能”。

        父母親特別疼愛我和姐姐,非常重視讀書,即便小學期間5年里我和姐姐跨省轉學4次,姐弟倆都能上學校的光榮榜。及至上初中,思鄉情切的父親終于如愿回到了陜西,我也告別了在外頻繁轉學,每天爬山、著急趕車、切換家鄉話和方言的日子。初高中按部就班在寶雞讀書,1992年和全國三百多萬考生一道參加高考。是年8月15日,收到提前批次大學錄取通知書進入華東師范大學。父親堅持要陪我赴上海入學,在擁擠的T52次列車上站了26多個小時后,這趟始發于烏魯木齊的列車終于在子夜開到上海,我和父親乘坐著這輛迎接新疆學生的校車進入了大學。大學四年里,我往返寶雞至上海,經歷了兩次火車提速,綠皮車、紅皮車、藍皮車載著我度過了艱難的異地求學歷程,車廂越來越干凈,運行時間越來越短,讓我切身感受到交通的進步。

        1996年7月14日,畢業離校后我到秦俑博物館報到。一大早從西安火車站轉乘公交車、中巴車,終于在中午首次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門口,手持文物局介紹信,提著旅行箱進了博物館,單位后勤部統一安排住在博物館后門下和村。當時博物館住房緊張,新入職的大學生都集中住在附近村子農家院里,兩年后搬遷進入館內9平方米小平房,房屋結構簡陋,設施配備極度匱乏,相對于參觀區、辦公區、家屬區更顯得偏遠荒涼,又坐落于博物館的西北部,別稱“西伯利亞”。冬天尤其冷,北風吹得門縫呼呼作響。當時住在“西伯利亞”是年紀相當的同事,有考古部、保管部、陳列部、財務部、后勤部等部門,大家一起苦中作樂,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計較抱怨被人遺忘的西伯利亞。

        1997年,我在中德合作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實驗室

        2002年6月,中德合作秦俑彩繪保護

        我很幸運,入職后加入到“中德彩繪保護技術研究”國際合作項目中。從德方合作者發來的傳真內容,包括實驗設計、結果研討、出訪計劃、材料擬定、樣品準備……從宏觀規劃到科技保護具體實驗細節,要迅速掌握并精準反饋信息,德方注重高效務實合作,研究人員不僅具有嫻熟的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具有高度工作責任心和優秀的職業道德,在合作研究中表現出“工作第一,文物第一”的工作態度,系統全面的文物保護修復思路,貫穿于整個文物保護管理之中,著實令人感佩。為有效相互溝通,提高合作交流水平,我在英語聽說讀寫,特別是文保科技交流方面有了極大提高和進步。因為住在博物館,出入辦公室、實驗室、下坑現場很方便,參與了很多具體科學研究合作實施,并有了人生中很多第一次:1997年首次接觸互聯網;1998年第一次辦理赴德簽證護照;第一次執行境外出行任務;第一次英文匯報工作;第一篇學術論文的發表……赴德合作獲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圓滿完成了事先預定的工作計劃,確定了我的研究領域,國際合作研究的跟跑階段使我得到了成長和歷練!

        2001年4月,我們對秦俑二號坑土遺址進行加固

        2010年6月,秦俑一號坑現場保護出土俑頭

        2002年,伴隨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項目專家組驗收,國家文物局侯菊坤司長在陜西省文物局會議室組織國家文物局科技專家組質詢、點評、驗收,我作為項目組成員,腦海里浮現出艱難備考過程的一幕幕:無論是科技成果鑒定,科技查新,還是項目匯報答辯,乃至項目成果匯編審核,這些都凝結著項目組的汗水,也是多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次答辯也為我在2019年國家科技獎的匯報答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2年7月,秦俑一號坑俑足的清理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受委派前往山東啟動青州香山項目合作。雖有地震影響,天降大雨,但我們并未退縮,抵達青州博物館啟動了長達7年數千件彩繪陶器的保護修復項目。舉辦陶質彩繪文物全國培訓班,陶質彩繪文物病害行業標準評審,首個省外科研基地工作站,這是迄今為止,秦俑館幫扶基層文博單位完成保護修復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久,最廣受好評的文物保護工程之一。自此之后,依托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國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平臺,立足我院發展大局,堅持文物工作方針,秉承“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依據自身研究資源平臺優勢,我院承擔的對外扶助和技術性指導的修復工程越來越多,科研業務拓展至榆林、咸陽、隴縣、焦作、沂源、臨淄、西寧等省內外,實地培訓指導基層保護修復工作,帶動了基層保護修復水平的提高,得到了當地文博單位的認可,成為全國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領軍者,展現出文化遺產保護領跑、文化自信的精神風貌。

        2014年11月,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土秦俑保護為內容的著作出版

        201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團隊室內保護出土俑頭

        2014年,經過自主申報、形式審查、專家遴選、擇優立項,依托于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我主持承擔的優秀青年計劃《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材料性能及應用效果評價》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優秀青年研究計劃。項目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集結了秦陵博物院考古發掘現場保護一線青年學者,歷經5年研究,針對以保護秦兵馬俑為代表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材料,通過實驗室評價、現場保護修復研究文物保護材料服役性能,為保護修復效果評價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也為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材料研發提供思路;更為藏品的保管養護、預防性保護提供研究基礎。優秀青年計劃執行期間,秦始皇帝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團隊2016年11月“考古發掘現場出土脆弱遺跡臨時固型材料研究”獲得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一等獎;2017年11月“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2月“微納米硅基雜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9年12月“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內外業內人士的認可和高度評價,既是“優秀青年計劃”培育、成長、收獲的縮影,也見證了秦始皇帝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團隊多年來持續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更是踐行充分挖掘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實績寫照。

        經海選,申報、答辯、多輪評選,2017年我很榮幸入選為國際利榮森紀念資深訪問學者,2018年獲得利榮森基金會學者資助赴美訪問耶魯大學藝術館(YUAG)和耶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IPCH)。訪問期間,我在耶魯大學洛里亞學術報告廳(Loria Center Room 205,190 York Str)作了題為《秦俑彩繪雕塑保護的歷史、現在及挑戰》的報告。由于學校官網有宣傳預告,校內外近兩百人聆聽了報告,講座提問及討論近2小時,很多國際學生和文物保護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身感興趣的問題,此次報告被評為耶魯大學廣受歡迎的“夏令營報告”,報告講義被收錄進耶魯大學“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教科書案例中,報告后我還獲贈耶魯大學校服。

        2018年7月,在耶魯大學羅伊學術報告廳的講座海報

        2018年7月,我在耶魯大學圖書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雕像前

        耶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在數字化保存、油畫修復、雕塑診斷檢測、紡織品保護、環境監測、書畫保護等方面研究實力強勁,研究所期望通過多學科研究、技術創新和保護實踐、教育和宣傳,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護理、研究和利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耶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所長Stefan Simon,特意帶我去耶魯大學圖書館,向“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雕像致敬。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祖籍廣東省香山縣,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族譜中的傳奇人物。

        時光荏苒,即將步入暮年,每每下坑,面對靜靜佇立的秦俑,對我心靈的沖擊和震撼卻從未改變,陪伴和守護秦俑的情感未曾改變。已然在此生活25 年,從下和村到“西伯利亞”,從“中德彩繪保護技術合作研究”到“國際利榮森紀念資深訪問學者”,從西安到慕尼黑,辛勞25 年,期待秦俑給更多人帶來更大的驚喜。

        2018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證書

        2018年,陜西省科學技術獎證書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證書

        ?

        關鍵詞: 我與 秦俑 保護 2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