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在敘利亞戰爭、納卡沖突等局部戰爭中,大批無人化武器裝備投入戰場,向世人宣告無人戰爭“未來已來”。無人機、機器人、無人潛航器等以無人技術為主導的新型武器平臺正影響著未來作戰發展方向,大有撼動千百年來人類戰爭主角地位之勢。未來戰爭中,人類是否會被邊緣化?如何探究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期待您的參與討論。
正方
無人作戰是大勢所趨
■梁 松
展望未來戰爭,戰場無人化必將向更高層次演進,以人類為主體構建的傳統作戰體系將可能被顛覆,未來戰場對決將由無人作戰體系主導。
戰爭工具的演進規律決定
為了追求戰場上高敵一籌、致人而不致于人,人類總是把新興科技率先運用于軍事領域,不遺余力地推動各類戰爭工具升級演進甚至顛覆性變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再次引發戰爭工具變革,其突出特點就是人類智能以程序、算法、規則等形式不斷嵌入武器系統,人與武器的結合方式迎來歷史性變革,人與武器平臺逐漸實現物理分離,武器裝備自主性顯著提升,開始具備計算、分析、規劃、計劃、決策、指揮、控制等一系列智能化特征,從而逐步擺脫對人類操控的依賴。2016年,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成建制使用機器人部隊,20分鐘就攻下了人類士兵難以攻下的高地,成為世界上將機器人成建制投入戰場的首次戰例。在科技發展驅動下,動腦筋、做決策、點按鈕等人類工作也正在被智能化戰爭工具快速替代,無人作戰正向我們大步走來。
全域多維的戰場對抗牽引
基于對戰略優勢和利益的孜孜以求,人類不斷拓展新領域、探索新空間,從淺近到深遠、從有形到無形、從宏觀到微觀,極地、深海、太空……都一一被人類涉足。與此同時,人類也迅速將戰爭引向新的空間,推動戰爭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現實走向虛擬,現代戰爭日益呈現出全域多維一體化對抗的鮮明特征。相對于陸地、海洋、天空等傳統空間而言,新興空間往往超出了人類生理、心理可承受的范圍。太空、極地、深海、高寒、超微等有形空間人類自身難以到達或即便到達也無法長期生存,更難以實施作戰;網絡、信息、心理等虛擬空間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人類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網絡世界,不但僅憑自身的能力無法駕馭,而且必將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戰場空間的極大拓展,全域多維的復雜對抗,對海量信息的獲取處理、實時精準的指揮控制、虛實空間的無礙進入、精確高效的作戰釋能提出了迫切要求,現代戰爭偵、控、打、評等各個環節已不得不大量依賴智能化無人作戰系統。在戰場對抗牽引和科技發展驅動下,無人作戰力量逐漸集偵察、打擊、防御等功能于一體,遍布陸、海、空、天、網等全域,集群化、智能化、自主化高度成熟的機器人軍團將登上戰爭舞臺,原有的以人類為主體構建的作戰體系將逐步解構,無人作戰體系將成為未來戰場的主要對決方。
減少人員傷亡的內在驅動
戰爭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改變其暴力性。人類只要涉足戰爭、身臨戰場,就難以避免受到傷害甚至付出寶貴生命。面對戰爭這一極端高危風險,趨利避害的天性驅動著人類想方設法尋找自己的“替身”,從簡單的石頭、棍棒替代手足,到機器人替代人類士兵,這個過程不斷螺旋式上升,將一直持續到戰爭這頭“野獸”從人類社會消失。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將士兵從危險枯燥的作戰任務中解放出來,減少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已經成為強國高度重視的問題。當前,世界軍事強國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進智能化無人武器系統的發展與運用,各類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艇等大量列裝部隊,有的還組建了專門的無人作戰部隊。在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中無人裝備頻頻亮相、大放異彩。正如一件商品被市場認可就會熱銷一樣,無人裝備和無人作戰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同樣強勢推動其進一步拓展和迭代,最終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無人作戰將是大勢所趨。
反方
無人作戰仍以人為主
■洪華杰
在未來戰場上,盡管無人系統將無處不在,但戰爭源于人、服務于人、從屬于人,人仍將是未來戰爭的核心,無人作戰仍以人為主。
戰爭籌劃由人設計
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中,無人化武器裝備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并不意味著戰爭中人的作用在弱化。戰爭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治的繼續。無論規模和樣式如何變化,戰爭均是由人主導的國家意志和國民精神的較量,具有服務于政治、從屬于政治的本質屬性。無人作戰核心關鍵技術的軍事智能,本質上是由人設計的智能,從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智能環境感知與目標檢測,到任務規劃、自主控制與協同控制,智能系統的背后充斥著大量人類設計的模型與算法。無人化武器裝備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武器具備了人賦予的“主觀能動性”,然而這種“主觀能動性”永遠也不能夠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相提并論。人自身較為擅長思辨、推理等“智慧”層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在高層次任務規劃、復雜場景和態勢分析中具有關鍵作用,在很多情況下,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科技發展推動斗爭方式向跨領域、多手段拓展,戰爭需要結合政治、經濟、外交等因素,對作戰規模、強度、進程等進行有效掌握、調節,更是需要人來精心把握打停時機、戰爭規模和強度。隨著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的智能會進一步向智能化無人武器裝備延伸,但武器裝備依附于人、聽命于人的狀況不會根本改變。
戰局協調由人主導
人是戰爭的發起者,同時也是戰局的協調者。無人化武器裝備在本質上是“平臺無人,系統有人”,將平臺上的人后移到遠程控制端。無人化武器裝備不會自行制定作戰目標和作戰方式,他們更像是玩偶,而在背后用細線操控玩偶的是人類。所以無人化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無人化武器裝備在前線作戰、指揮決策人員在后端依靠智能技術進行指揮決策的比拼,是高科技支撐下無人裝備體系的較量,是一種新的作戰模式。智能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已知情況進行二分式判斷,但是對未知情況的研判離不開人類。雖然未來的智能化武器可以沒有人類現場操控,但智能化武器裝備何時投入戰斗、何時轉換進攻方向、如何把控戰爭節奏、何時撤出戰斗等等,最終只能由人來作出決定,人始終是裝備的控制者,是發揮裝備優勢的主動因素,武器裝備越智能,越需要高水平的指揮人員。因此戰場交鋒可以無人,但是戰爭控制必須有人。
戰爭倫理要求以人為主
戰爭倫理,是支撐現代戰爭法的道德基石。隨著戰爭中無人系統的大量投入使用,人的智能開始更多地轉移或物化到武器裝備上,打擊的遠程化、超視距,使人類對相互殺戮的抵觸排斥逐漸變弱,人可以非現場、非直觀、非接觸地實施作戰行動,帶來戰爭決策門檻降低、戰場道德約束弱化。2010年,駐阿美軍利用無人機對一運輸車隊進行長達3個半小時的跟蹤監測與分析后,最終判定車隊是向塔利班提供支援,并實施了攻擊,但事后證實車內并非武裝分子,而是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根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估算,美軍使用無人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中,死亡的平民與武裝分子的比例高達10∶1。這種可能導致大規模平民傷亡的場景是人類不愿意看到的,隨著無人作戰技術的不斷深入,無人化武器裝備需要相應的法規準則進行約束。智能化戰爭中的人機倫理關系的核心應當是“以人為主”。只有人始終真正控制智能武器的“開火權”,使無人化武器裝備依據人類設想作戰,才能確保人機倫理準則正確執行。
點 評
凱文·凱利在其著作《必然》里把數字領域中的變革稱為一種動能,既強調了一種內在演變的力量,更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
圍繞軍事智能化帶來的戰爭形態改變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基于無人化武器裝備的智能化作戰,人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究竟怎樣,就當下的作戰實踐和技術條件而言,還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面對滾滾而來的智能化浪潮,我們無須慨嘆,更不能固步自封,立足實戰、放飛思維、凝聚智慧,才能扼住戰神的咽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