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國際著名的80后女科學家,她是1983年12月出生的付巧妹。作為中國古DNA研究的領軍人物,付巧妹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
她參與主持設計了第一個與國際工業標準兼容的國產并行操作系統,她提出并實現了系統級容錯的思想,成功解決了巨型機的可用性問題。她就是陳左寧院士,追求科學在她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中國科學院院士、密碼學家王小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遺傳學專家付巧妹,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分子細胞學專家劉穎……中國科技領域的最強女性們30日在首屆“巾幗之美-女性科技論壇”公益科普活動中聚首,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女性們永葆好奇心,并且更勇敢一點。
陳左寧回顧了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廣大女性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她以中國工程院陳薇、李蘭娟、喬杰院士的英雄故事為例,展現了她們白衣為甲、醫者仁心、頑強拼搏、科技戰疫、巾幗不讓須眉的可貴品質。她也指出在2021年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發展需要女性同胞的強大力量,世界的進步更需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智慧”。
她介紹,“性別平等”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優先事項,也是UNESCO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長期關注的重點領域。她希望廣大女性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撐起“半邊天”。她還特別鼓勵女青年勇敢選擇投身工程科技事業,“性別不是問題,只要有興趣就努力去做,女性其實有很多的特質和優勢”。
付巧妹教授發表《熱愛堅守,邂逅古遺傳學,在偶然和幸運之外》主題分享。她表示:“結合自己的經歷、一些困惑一些思考,為什么要研究古遺傳學?源于熱愛與堅守。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道路不確定性,回顧過去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才會堅定的走下去,把研究工作當生命一樣熱愛,不覺得辛苦更覺幸福。年輕人面臨很多選擇、需要我們做好當下,有所收獲;面對選擇,勇于承擔;探索興趣,付諸行動;把握機會,傾盡全力。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把想法付諸行動,這樣離夢想更近,愿各位同學都能有所熱愛、有所追求、有所堅持、有所收獲”。
劉穎教授發表《你的未來是星辰大海》主題分享,“好奇心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從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實驗室提取香蕉DNA,到堅定生命科學志愿;從美國留學深造,到一次次科研挑戰極限,反而更具好奇心更有趣,設計實驗、設計假設、開展實驗、每一次都充滿期望。科研教會了我,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講述了回國后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代謝和衰老,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感應,科研讓我成為精神上的自由國王,希望青年人在追求科研過程中保持好奇心,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好奇心”和“勇敢”是這些女性科技工作者們口中的關鍵詞。
“如果我能倒退幾十年回到你們這個年齡,但又穿越回現在,我肯定會有更多的興趣點。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對科學未知的永恒探索之心。”陳左寧院長說。
“活在當下,把想法變成行動,永遠保持好奇心”,這是付巧妹的寄語。而劉穎則總結為一句話,“勇敢一點,努力一點,看看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里”。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表示:“年輕人是我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女性是人類的半邊天,女學生是學生的半邊天,半邊天的地位、作用的發揮、力量的顯示,正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非常需要有見地、有眼光、有能力、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希望女性科技工作者能得到社會更多重視,并呼吁加強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論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騰訊北京總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記者應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西南大學發布人工智能領域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