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圣保羅州公共衛生緊急事態專家組成員、流行病學專家特魯德警告說,在巴西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傳播能力約為其他病毒株的兩倍,隨時可能會出現新型且更具侵略性的病毒變種,正在接種的疫苗可能無力抵御病毒變異。
今年1月10日,日本政府表示,從4名來自巴西的入境日本旅客中檢測出一種有別于在英國和南非出現的新的變異新冠病毒,他們曾在馬瑙斯市(亞馬孫州州府)旅游多日。1月14日,巴西和英國研究人員在分析采集自巴西馬瑙斯的新冠病毒樣本時,發現了與日本報道一致的新型變異新冠病毒,并將其命名為P.1。這種變異病毒攜帶E484K、K417T、N501Y等多種突變,與在英國、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有部分相同之處。
馬瑙斯市巴西自由貿易區是巴西最大的出口城市之一,也是著名旅游城市,人員往來頻繁。因此,馬瑙斯為該病毒的進化提供了理想繁殖地。
特魯德指出,P.1病毒株傳染力約為其他病毒株的2.2倍,同時會使先前其他變體感染引起的保護性免疫降低25%—61%,感染病例造成死亡的可能性要高10%—80%。P.1變體最早出現在2020年11月,今年1月中旬造成整個城市疫情的大規模暴發,P.1的感染病例占比在7個星期內從零增加到87%。
特魯德稱,為“欺騙”人們的免疫系統,新冠病毒使用了一個可怕的計策——躲避RNA質量控制系統的復制酶。RNA質量控制系統可確保復制后的版本與原版相同。如果新冠病毒成功躲避這個系統,就可以輕易借用其他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新冠病毒的每一次突變都可能改變刺突蛋白的形狀,使抗體更難抓住它們。
目前巴西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確診及病亡數字不斷打破先前紀錄,連續創下新高。特魯德指出,變異病毒的快速蔓延是該國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冠病毒廣泛的宿主分布特性以及自身基因組的結構特征使其在進化過程中極易發生基因重組,呈現遺傳多樣性。根據進化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會發生變異,自然選擇傳染力強的突變毒株繼續在人群中傳播。
特魯德還表示,巴西變種有十幾種變異,其中幾種是在病毒的刺突蛋白上發現的,后者可將病毒結合到細胞上,因此更容易傳播。同時,一些早期證據表明,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時產生的中和抗體可能無法識別P.1變異,這可能導致再次感染,乃至疫苗接種失敗。“這些突變變種可能影響診斷、治療和疫苗,甚至傳播方式,因此必須對未來的突變保持警惕,盡快研發出新的疫苗配方。”(記者鄧國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