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展銳CEO楚慶
紫光展銳的全球首款量產6nm 5G芯片
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2日電(樊中華)紫光展銳正在“突圍”的路上狂奔向前。
發布全球首款量產的6nm 5G芯片,挺進世界第一梯隊;奪取Cat.1bis領域標準主導權、發布全球首款LTE Cat.1bis物聯網芯片平臺并占據70%市場份額;作為全球首個實現Android 11品牌商用出貨的芯片原廠,首次實現芯片、終端與谷歌同步升級上市……
一個個“全球首次”,涉及5G、AI和平臺構建的“全面出拳”,這讓紫光展銳近年在頻頻贏得外界關注的同時,卻又使人很難簡單描述其在整個產業生態中的角色所在。
但紫光展銳CEO楚慶用了“中國信息產業生態承載者”這樣一個更大的概念來為公司進行定位。事實上,由手機芯片公司展訊通信、物聯網芯片公司銳迪科微電子合并而來的“新公司”展銳,是當前全球少數全面掌握2G/3G/4G/5G、Wi-Fi、藍牙、電視調頻、衛星通信等技術的企業之一,做“生態承載者”因此既是其發展必然,也成為一種行業使命。
將信息產業的生態之“根”握在手里
“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鏈’式形態不同,它是一個動態、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大量企業彼此關聯互動,并不斷地誕生‘新物種’,因此能夠為這一生態提供基礎的‘承載者’就格外重要。”楚慶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縱觀信息產業發展史,第一代以電腦終端為主的生態由IBM、英特爾、微軟主導創建,英特爾和微軟構成Wintel開放生態至今仍主宰著全球PC的運作。
第二代生態即是多樣化終端時代的Android+ARM,,作為其“底層土壤”的主芯片平臺,承載著數以千萬的各類應用公司,這意味著第二代“生態承載者”的復雜度、重要性遠比單終端時期更甚。
但全球普遍的事實卻是,市面上的軟件與應用愈加龐大、豐富,但信息產業的承載者卻越來越少。
楚慶這樣解釋其中緣由:“在新一代生態系統中,芯片產業是重中之重,擁有主芯片平臺能力以及從2G到5G全景通信能力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生態承載者。”
楚慶介紹,展銳作為主芯片平臺提供者,具備稀缺的大型芯片集成及套片能力。產品包括移動通信中央處理器,基帶芯片,AI芯片,射頻前端芯片,射頻芯片等各類通信、計算及控制芯片。其中AI成為一種彌散性技術,進入到展銳的所有產品,使展銳產品具備智能化。
“由于5G技術需要支持十余種標準制式,能夠向下兼容2G-4G,因此要做全球網絡驗證,和全球運營商、設備商對接測試,以應對不同復雜環境,保持高質量連接。”楚慶用“九死一生”形容5G芯片領域競爭的殘酷性,即便是實力斐然的國際巨頭,也難免慘遭淘汰。“全景通信能力、IP、專利等的深厚積累,以及強大的技術支持、正確的戰略方向和管理體系,是應戰的必須但不是全部,也正因如此,5G芯片領域再難有新入局者。”
基于十余年的積累和在5G時代的迅速打入,紫光展銳意料之中地成為了擁有從短距連接到長距連接,從低速率到高速率技術能力的“幸運兒”,也因此成為當前全球公開市場僅有的4家5G芯片供應商之一,被稱為大陸公開市場的一根“獨苗”。
“展銳擁有公開市場唯一擁有5G通信技術、唯一手機芯片設計和銷售、唯一國產通用芯片平臺,因此必須承擔起‘生態承載者’之責。”楚慶說,主芯片平臺牽動數十萬家公司的創新發展,而中國擁有自己的生態承載者,正是讓信息產業更多的創新有了握在自己手里的“根”。
“大廈重建”更上層樓
運氣的另一面是實力。
也許很難想象,今日紫光展銳這個自信滿滿的“生態承載者”背后,是一個中國科創企業在兩年間從創新停滯、客戶盡失、質量問題重重的“生死線”上奮力崛起的故事。
2018年底,已在通信、半導體和投資領域頗有名望的楚慶加入紫光展銳任聯席CEO,成為當時業界一大新聞,但他形容自己是“一頭撞進了沙漠里”。
當時,誕生不足一年的紫光展銳問題重重:產品質量低下,半年7個案子3起賠償,索賠額超過了交易額;通信及工藝技術大幅落后于行業一線;承載科技公司知識和價值積累的文檔完備率不到7%;全年沒有任何新品開發和新品規劃;丟失了所有品牌客戶;甚至營銷部和供應鏈的所有數據都是手動輸入……
楚慶上任即開始參加沒完沒了的“道歉會”,他坦言“不想再回顧那段日子”,但直面現狀,“砸碎重來”的改革也迅即開始。
2019年,紫光展銳開始執行“質量救亡”的“火鳳凰”計劃,從頭開始建立代碼架構,重構核心代碼。兩年內實現產品交付時間提升30%,內部問題減少40%,人力節省20%,客戶問題密度下降60%。引入了用于進行軟件開發能力評估的CMMI管理體系,建立起了內部研發能力基線和質量標桿。
同年,紫光展銳管理層被“換血”,管理咨詢專家陳雨風、中國國內最早從事智能手機芯片規劃工作的周晨等業界頂尖人才應楚慶之邀聚集而來,擔綱變革。蛻變啟程的紫光展銳,以研發人員占比90%的驚人數據成為一家全新的“硬核”科創企業。
“之前的展銳已經完全沒有創新自信,完全寄希望于大股東英特爾,所以我來到展銳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在5G芯片研發上與英特爾脫鉤,因為核心技術是學不來也拿不來的,必須自己開發,”楚慶說,當時董事會壓力極大,人人都在問“英特爾都做不出來,我們怎么可能做出來?”
但事實證明了楚慶的判斷,五個月后,英特爾在5G芯片大戰中敗退,宣布徹底退出競爭。
而僅僅一年后,展銳首款5G 芯片T7510批量生產,僅半年時間銷量突破100萬。2021年,第二代5G芯片T7520成為全球首款量產6nm 5G芯片,徹底扭轉了通信、工藝技術大幅落后的局面。其八核產品T618/T610成全球4G智能機首選平臺。
而相較歷史上展銳的通信技術在2G、3G、4G階段分別落后于一線競爭對手15年、8年、10年,其5G移動通信技術已將差距縮短到6個月。
質量與先進技術的雙重加持讓展銳重新迎回品牌客戶。使用展銳芯片的終端產品從手機、兒童手表,到智能后視鏡、翻譯筆等等,遍布國人越來越習慣和依賴的消費電子“智能終端”。
“先行一步”布局工業電子
但紫光展銳顯然志高于此。在以工業互聯為主要應用場景的5G時代,楚慶希望以更加強勢的姿態讓“生態承載者”發揮最大的價值。
在電子信息行業,能否成為技術標準制定者是對一個企業“硬實力”的考驗。作為世界上被運用最廣的廣域物聯網NB-IOT技術標準制定參與者,楚慶稱自己是“打標準戰愛好者”。他敏銳地發現在當前通用的NB-IOT與LTE通信標準之間,有著大段低功耗、中速率的空白空間,“我們殺了個‘回馬槍’,發明一個新的標準,使之適配于工業互聯領域。”
2019年4月,紫光展銳聯合R&S首次成功激活LTE Cat.1bis標準用例,奪取LTE Cat.1領域標準主導權,引領行業標準制定。8910DM作為全球首款LTE Cat.1bis物聯網芯片平臺,填補了低功耗窄帶物聯網與傳統寬帶物聯網之間的蜂窩通信方案空白。
這為紫光展銳帶來Cat.1bis市場占有率70%的引領者地位。2020年,已有數十款搭載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組上市并在多領域、多場景落地,可廣泛應用于共享經濟、金融支付、公網對講、能源、工業控制等行業場景。
目前,展銳在傳統低速物聯網市占率已超50%。其業界首款融合NB-IOT通信能力的工業控制器芯片助力海量低功耗窄帶物聯網產品成功邁入5G新紀元。2020年,在國網沙特電表改造項目中,該系列產品家族中的NB-IOT/GSM雙模工業物聯網芯片在國產同類芯片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并實現大規模穩定出貨,大幅提升展銳國產物聯網芯片在海外的知名度。
“展銳是一枚戰略棋子,必須要承擔產業責任,創造社會價值。”楚慶說。
資本市場亦對紫光展銳施以青眼。最近,紫光展銳剛完成上市前的新一輪融資53.5億元人民幣,由上海國盛資本、碧桂園創投、海爾金控和賽睿資本等4家原股東共同投資。據楚慶透露,紫光展銳正在進行上市前股權及組織結構優化,預計將在2021年底申報科創板。(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