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宏(中)和團隊成員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示范田里向使用新型農機具的種植戶征求意見 記者 過國忠攝
要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當前,加快智能化農機的研發與推廣應用,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時代需要,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更是自己這樣的科技特派員需要完成好的新任務。
——張瑞宏 江蘇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揚州大學農機專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轉型升級,服務糧食種植戶的需求,離不開農業先進裝備的支撐?!?月1日,江蘇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揚州大學農機專家張瑞宏教授對記者說,他們已與江蘇農墾淮海農場達成意向,今年將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建示范性的智能無人農場。這對于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推動農業向綠色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發展,實現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龔俊杰教授說,當前,農業生產成本偏高、農藝農機不配套、稻麥品質偏低等問題仍很突出,嚴重制約著稻麥產業高產優質發展,也常常讓種植稻麥的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犯愁。
如何發揮好高??萍继嘏蓡T的特殊作用?近10年來,從事農業機械教學科研的江蘇省優秀科技特派員張瑞宏,針對農業生產難點、種植戶的痛點,帶領科研團隊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需求,不斷研發先進的新型智能農機,一次又一次地按下了農機隨農業生產前行的“同步鍵”。
深耕農機研發,讓創新成果服務農民
張瑞宏認為,要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當前,加快智能化農機的研發與推廣應用,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時代需要,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更是自己這樣的科技特派員需要完成好的新任務。
記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張瑞宏研究團隊先后研發出雙軸勻混秸稈全量還田旋耕機、北斗農機自動駕駛儀、自走式多功能育秧機、氣爆松土注射施肥復式作業機、可移動太陽能智能烘干房……這些農業裝備,不僅幫助揚州大學科技特派員對接服務的鄉村發展了生產,如今在國內也進行了全面推廣應用。
張瑞宏說,科技特派員的重要工作是用先進技術做生產示范。在江蘇泰州市農業開發區,張瑞宏為了驗證智能裝備的性能和加快應用,帶領團隊建設起萬畝智能高效優質稻米示范區,先行先試開展稻麥智能化示范種植,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裝備,變過去“能人種田”為“專家種田”,幫助當地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為了讓先進栽培模式種出的優質稻米,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張瑞宏科研團隊與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專門成立揚州金濤精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綠色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示范種植,并申請注冊了“眾教授”商標。跟隨科技特派員進行稻米種植的農民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種植的高品質稻米,已經從農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p>
這些年,每次新型農機具研制出來,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張瑞宏都要親自到田里進行測試,反復觀察機具的作業和實際運行效果。張瑞宏指導的研究生史揚杰說:“張教授總是顧不上清洗褲腿、靴子沾滿的泥巴,就向使用新農機的種植戶征求意見,再與我們商量改進辦法?!?/p>
張瑞宏認為,作為科技特派員,應該帶領團隊、帶動身邊的人用科技手段探索高產高效、優質種植的新模式。
“我們在江蘇泰州市農業開發區,選用國內新培育的江蘇優質種源——南粳系列,結合自主開發北斗導航大數據,實現了對行精準施肥噴霧,可節省肥料25%、節省生物農藥30%以上。”張瑞宏說,團隊還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施田間智能監測系統,實現智能化種植,達到減排減人減耗的效果,成功探索出了稻麥生產的新模式,首年示范種植的南粳系列稻米,畝產平均就達到了700公斤。
利用專業特長,解決糧食生產大難題
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把先進智能農機推廣到糧食主產區,讓糧食生產實現優質高產,發揮好重要的“壓艙石”作用。這是張瑞宏及其科研團隊的心愿。
自2013年開始,張瑞宏團隊關注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他們深入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調研當地農場生產運行模式,共同商討智能農機推廣應用,通過產學研合作,幫助當地解決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效果參差不齊和現代規?;瘍炠|高效生產技術不配套等問題。
2019年,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帶著張瑞宏團隊來到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開展針對性調研會診,并與察布查爾縣政府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利用學校的技術人才優勢,組織科技特派員幫扶當地農民,重點開展了水稻優質高效高產示范種植,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升當地糧食生產水平。
張瑞宏帶領團隊主動對接當地農場和種糧大戶,共建直播水稻智能化示范田,推廣應用北斗導航成套智能農業裝備技術,免去育秧、運秧、機插秧的成本,有效解決了種植戶糧食生產的大難題。
張庭固家是當地“種糧大戶”,也是張瑞宏團隊的合作對象。去年,他家種植的伊犁新稻42,經過察布查爾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測產顯示,水稻平均產量為737.12公斤,比普遍采用的機插秧田,增產119.62公斤,每畝節約成本230元。
發揮示范效應,爭當鄉村振興帶頭人
張瑞宏認為,農業現代化,走向高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萍继嘏蓡T無論是搞研發,還是做成果推廣,絕不能“關著門”單打獨斗,必須要依靠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合力推進,才能讓更多地方用上智能化農業裝備新技術。
如今,他負責的揚州大學現代智能農機裝備實驗室,已集聚了一批從事結構設計與制造、機電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其中不少人同時兼任科技特派員,他們成為了一支國內有影響力的智能農機研發與推廣團隊。
用3年時間,在江蘇率先建成一個超萬畝規模的現代智能農業示范基地——這是張瑞宏近期的一個重要計劃。
為此,他放下“一級教授”的身段,以江蘇省特聘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走南闖北尋求合作,并得到泰州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江蘇農墾黃海農場、大中農場,金莊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支持。張瑞宏通過聯合聯建的模式,已在江蘇建立了20多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體,團隊研發的新技術新農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
“沒有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就難以實現水稻生產優質高效高產的目標。張瑞宏團隊提供的這些新技術真是為我們送來了‘及時雨’,讓我們實現了播種、施肥、施藥、除草等生產過程的精準作業和靶向作業,幫助我們解決了多方面的生產難題?!备呒夀r藝師、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紅云說。
“科技特派員的帶動作用大,示范效應好。幾年來,揚州大學通過改變績效考核方式和創新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在加快農機人才培養的同時,鼓勵專家、教師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組建協同創新科研團隊,用自己的專長和研究成果服務農村。目前,一大批專家教授都積極投入農業生產一線,爭當鄉村振興‘提升工程’的帶頭人。”龔俊杰說。
(記者 過國忠 通 訊 員 張 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為人類探索認知宇宙作出貢獻”
下一篇:什么是斷裂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