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學與藝術,人們通常的認識是,一個求真,一個求美;一個冷靜嚴謹,一個熱情奔放;一個分享真理,一個傳遞感覺。科學(science)和藝術(art)這兩個詞匯都源自希臘語,從辭源上追溯它們的發展歷史,會驚奇地發現,兩者都能回溯到同一個概念——“自由”。火融化了冰,冰擁抱著火,冰火交融,所輝映著的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4月10日,墨子沙龍邀請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和蘇中博物館陳曾路館長做客活動現場,介紹科學與藝術深層的關聯——自由。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崇尚理性,崇尚非功利的學問,在本質上追求的正是自由——也正是因為如此,希臘才能成為科學的起源地。人們探尋的目標不是得出什么具體結論,解決什么具體問題,而是構建一套推理和演繹的體系。吳國盛還引用著名藝術批評家貢布里希的說法——如果某些事情本身成了目的,它就是藝術。也就是說,自由是科學與藝術共同的母親。
在近代,科學逐漸失去了其“精神高地”,由求真的科學(Science for Truth)“下行”為求力的科學(Science for Power)。現在常說“高雅藝術進校園”,卻不會說“高雅科學進校園”,這在本質上反映的是在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人心中,科學成了一種工具,科學成了一種“power”。
這種想法當然也沒錯,但從長遠來看,對科學發展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會導致人們在“有用”的問題上一路狂奔,用短跑的方式去跑長跑競賽,卻忘掉科學發展最源頭的部分。這樣就算短時間內能超過,長期也是乏力的。
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對“無用之用”的一種基本的沖動,這種沖動才是科學發展的源頭。從這個意義上說,應該培育科學的真正動力,找回科學最源頭的東西——自由。
陳曾路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博物館就是“自由+分享”。博物館的概念來源于自由的追求,而“自由”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自由”,也就是“分享自由”。最早期的博物館中,既有自然科技的也有人文藝術的,Museum源自希臘文Mouseion,意思是“繆斯女神的居所”。而在繆斯女神的時代,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都是人類的創造力,當然是不分家的。
文藝復興時期, “好奇柜”(Cabinet of Curiosities)這一收藏、展覽形式可以看作是現代博物館的前身:對未知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好奇,對有用沒用反而不是那么關心,更多地是在傳遞一種自由的觀念。
現如今,博物館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研究器物時,科學儀器可以更好地幫人們研究文物的內部結構,分析文物的組成元素。各種材質的文物擺在一起,它們就是一個地方的一段歷史,無聲地向后人講述著舊時的故事。
圓桌對話環節,有觀眾提出了一個非常“刁鉆”的問題:“科學與藝術是否有矛盾之處?它們誰更接近于真理?”
對此,吳國盛認為,科學與藝術當然不存在矛盾,因為它們屬于不同的類別;至于它們誰更接近于真理,則取決于怎么理解真理。通常我們認為,合乎事實的更接近真理,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似乎不怎么合乎事實——但是藝術通過夸張的手法呈現事物的真相,它更加真實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諦。真理并不是只有一個單一的模式,它是多樣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人們也不應該只擁有同一種真理觀。因此科學與藝術不應該是矛盾的關系,而應該是互補的關系。(蔣濟如 黃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