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把雯文杜英)植物物質能量或生物量的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如何定量將合成的有機物/生物量分配給植物葉和根系的生長,以及生物與非生物因素如何調控其分配模式,一直是學術界尚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4月2日,來自蘭州大學的鄧建明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Review)上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生物與非生物因子調控植物生物量分配的一般性規律”。該文推導并建立了植物群落中個體生物量分配由植物個體高度、鄰體競爭強度(密度)以及均降雨量和溫度共同調控的一般性理論模型。
通過收集全球2841個森林群落數據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檢驗,該文得出以下發現。第一,樹木葉比重(即葉生物量/總生物量)主要受樹高和密度以及年均降雨量和溫度共同調控,而且葉比重與植物個體高的-1次方呈正比,且樹高對葉比重變化的解釋率最高。第二,樹木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與樹高、密度、年均溫度、降雨量和土壤營養條件均無顯著關系。第三,在一定科或種分類水平上,不論植物葉比重還是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的相對變異程度均與年均降雨或年均溫度的變異程度呈正比。同時,作者通過蒙特卡羅模擬分析,發現植物群落物種組成或物種多樣性隨地理環境或維度梯度的變化,在相當程度上緩沖了全球尺度上植物生物量分配隨環境或維度梯度的變異程度。
近年來,鄧建明團隊圍繞“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物質能量代謝與分配規律”開展了系列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此次研究成果,對理論生態學、植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和科學意義,而且對進一步了解和解釋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尤其干旱地區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以及生態修復等方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