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貨車因所裝載的北斗衛星定位行駛記錄儀掉線而被罰一事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
作為車載終端的定位行駛記錄儀為何會掉線?類似事件是偶發還是多發?“北斗掉線”的鍋該由北斗衛星來背嗎?科技日報記者為此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才聰。
多種因素可能造成衛星定位或數據傳輸中斷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吳才聰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北斗系統沒有問題,因為我國對北斗衛星進行實時監測,任何一顆衛星出問題立即就會知道。如果北斗衛星真的出現故障,也不會只影響一個設備。”
“北斗衛星定位行駛記錄儀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是一回事。”吳才聰告訴記者,北斗衛星定位行駛記錄儀屬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用戶段的終端產品,通過接收空間段的衛星信號解算用戶或載體的日期、時間、坐標、航向與速度等導航定位信息。
車輛監管與服務主要通過衛星定位裝置和衛星定位系統平臺來實現。“定位裝置內置SIM卡,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將定位裝置采集的數據回傳至定位系統平臺,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如定位裝置的軟件或硬件故障、途經盲區或SIM卡欠費造成的通信中斷、服務器故障或掉電、定位系統平臺故障等,還有人為遮擋、斷電或破壞等,都會造成掉線。定位裝置掉線后,監管人員將不能通過定位系統平臺追蹤車輛的實時位置,也不能回放其歷史軌跡。”吳才聰說。
人為影響也可以直接中斷衛星定位或數據傳輸。如用物體遮擋定位天線,或者在定位天線和定位裝置之間安裝“開關”,切斷定位裝置電源,拔掉SIM卡等,都會造成定位裝置的人為故障。而這些人為故障的表象與裝置故障的表象是相同或相近的,這往往就會導致執法人員難以準確識別故障的確切原因。
定位裝置與平臺均需滿足相關標準
盡管目前大貨車的行駛記錄儀掉線原因還不明確,但有關車載終端產品抽樣檢查不合格的現象仍值得關注。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去年12月公布的2020年度道路運輸車輛北斗導航車載終端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在8個省市,抽取了27家企業生產的30個批次的產品,最終確定合格樣品19個,不合格樣品8個,主要不合格項指標為定位功能、盲區補報功能、休眠功能、CAN總線數據上傳、路線偏離提醒等,抽樣合格率為70.4%。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胤禛耕織圖》里的古代農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