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戰場是當前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并加緊建設的重要作戰區域。為在可能發生的沖突中占據優勢,各國發展相關武器裝備的腳步從未停歇。
除了潛艇、魚雷、水雷、導彈等武器裝備仍在不斷升級換代外,一些國家開始在新層面展開新構想,準備推出更高效、更具威力的水下武器裝備。這些構想,或將催生更多水下武器裝備“潛入”海洋。
“動”“靜”結合實施水下監測的構想,使無人潛航器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如今,不少國家開始把目光轉向無人潛航器,試圖通過“動”“靜”結合,即一方面部署使用大量無人潛航器偵測,一方面發揮海底設置的固定聲吶作用,多措并舉地掌握更大海域范圍內潛艇的活動信息。這一構想的實施,勢必會推動更多大潛深、長航時無人潛航器出現。借助所配備的高性能雷達、高分辨率聲吶及先進攝像裝備,這些大潛深、長航時無人潛航器將能在更有利的水下環境中,實現對目標的高效感知。當前,一些國家還在研制水下充電器,以便為無人潛航器等裝備在水下充電,使其在水下的航時更長、航程更遠、感知范圍更廣。
預置水下打擊能力的構想,使“喚醒”型水下武器裝備平臺的出現成為可能。預置水下打擊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提前選點、隱蔽布置水下火力打擊平臺。平時,這類平臺處于“休眠”狀態,但也有可能擔負獲取對手潛艇等目標的聲學信息特征并加以處理等任務;戰時,它則可通過有人平臺進行控制加以啟動,“喚醒”武器后發動對有關目標的突然打擊。2013年,DAPPA啟動過兩個水下預置系統項目:“海德拉”和“可升降有效載荷”。前者旨在快速將無人機和無人潛航器送至目的地,后者則旨在尋求能在數千米深的海底潛伏數年,并可在防區外進行激活的能力。今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網站上有評論稱,應重視發展水下預置系統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的“波塞冬”核動力魚雷也稱得上一種預置水下打擊能力。只不過,“波塞冬”采用了一種更為“動感”、威力更為集中的方式。
渴求擁有全面感知、精準摧毀能力的構想,有望催生更加“聰明”的水下武器裝備。隨著人工智能不斷融入,一些國家已開始嘗試讓同時發射的不同導彈,在共享態勢感知基礎上“自行商量”和決定要攻擊的目標。這一趨勢,勢必會同樣向水下武器裝備研發領域蔓延,催生出更多“聰明”的水下武器裝備。
從微觀角度上講,“聰明”目前已經成為一些水下武器裝備的新特征。比如,一些國家測試的新型潛水員視覺增強系統,融合了平視顯示器、聲吶和人工智能等設備與技術,能夠將潛水員自身狀態和接收到的指令顯示在高分辨率顯示器上,使潛水員在能見度低的情況下安全、有效地完成復雜工作。
同時,出于對成本等因素的考慮,為擁有全面感知、精準摧毀能力,一些國家另辟蹊徑,開始對一些海洋生物“下手”,試圖通過研究歌利亞石斑魚、手槍蝦等動物對潛水員、潛航器和潛艇的不同反應,探索其中規律,用于輔助判斷對手潛艇的活動情況。若這一研究取得成功,那艇員今后就得格外留意了。因為,你看見的一個魚群,可能就是某個水下武器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白子玄 王曉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士兵新寵:AR戰術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