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發射與返回、任務靈活自適應……院士專家縱論智慧火箭發展

        光明網 2021-04-25 15:00:04

        自主發射與返回、任務靈活自適應、自主診斷可自愈、持續學習可演進…… 兼具四大特征的智慧火箭,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在助推智慧火箭發展的路上,智能控制充當怎樣的角色?

        4月23日,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聯盟理事長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2所和五院502所聯合承辦的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智能控制助推智慧火箭發展學術論壇暨“思源”聯盟學術委員會學術年會在江蘇南京舉行。

        論壇以智慧賦能航天夢為口號,聚焦智能控制助推智慧火箭發展主題,旨在推動中國航天控制領域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促進航天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推廣。

        包為民、姜杰、邱志明、楊孟飛、祝學軍、肖龍旭等兩院院士,以及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高新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參加論壇。

        在論壇的學術交流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志明作了題為《海上無人智能系統技術發展》的報告。浙江大學教授吳飛作了題為《從功能器械模擬到技術生態賦能》的報告。

        思源聯盟常務副理事長、12所所長鄭卓研究員作了題為《智慧火箭智能控制技術發展思考》的報告。報告包括智慧火箭的“自主發射與返回、任務靈活自適應、自主診斷可自愈、持續學習可演進”四大特征,智慧火箭控制系統的內涵與“地面簡捷發射、飛行隨機應變、終身自主演進”三個能力特征,以及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核心產品領域需攻關解決的若干問題。

        思源聯盟運行辦公室主任、12所副所長禹春梅研究員發布了《航天智能控制技術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針對智慧火箭、智慧衛星以及航天智能控制領域的基礎問題,剖析了制約航天發展的瓶頸性問題中的內涵,并向學術委員會征求相關意見建議。

        思源聯盟運行辦公室副主任、502所劉磊總監主持發布2021年度思源計劃藍皮書,介紹了在航天智能感知與識別、智能控制與機構、智能計算與軟件、智能規劃與博弈、智能網絡與安全、航天前沿與新概念智能等六方面的需求與研究進展情況。

        本次藍皮書由聯盟理事長單位502所牽頭編制,六個研究方向分別由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502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2所和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牽頭,40多家單位參與編寫。

        論壇上,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為新晉成員單位進行了授牌,聘任七院七部,九院771所、772所等3家單位為思源聯盟理事單位。據了解,思源聯盟在兩年來的運行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理事單位已發展為49家。

        論壇報告后,中國科學院院士祝學軍主持論壇研討環節。與會嘉賓、思源聯盟理事及學術委員就如何解決航天智能控制技術發展面臨的若干關鍵問題紛紛建言獻策,期望智能控制在融合多方優勢資源的條件下,在打通“產學研”鏈條一體化的支撐下,取得質的飛躍,助推智慧火箭發展;同時期望聯盟在工程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加強應用技術驗證和培養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等方面繼續深耕細作,實現更大的突破,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思源聯盟成立一年多來,各理事單位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以探索性、創新性的應用基礎研究為核心,開展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研究,著力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及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舉辦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社會影響逐步擴大。未來,思源聯盟將以引領航天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發展為使命,攜手合作伙伴,以智能技術賦能航天控制,助力航天強國建設,不斷譜寫新篇章。(宋雅娟)

        關鍵詞: 自主 發射 返回 任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