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舉行的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透露,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已經進入工程研制階段,計劃探測地球共軌天體2016HO3和小行星311P。
當天,葉培建獲邀發表題為《我國小天體探測任務的設想》報告,從任務意義、國際發展態勢、小天體探測器方案概述、任務特點與難點四個方面介紹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的設想。他指出,小天體探測任務是行星探測重大工程的標志性項目,也是中國航天強國建設征程的標志性任務。
中國目前已成功實現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等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未來中國還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小天體探測、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行星探測重大工程,與此同時太陽系邊際探測等任務已在論證之中。
小天體保存著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也是目前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行星科學研究的前沿;在“開辟新疆域、揭示生命起源、推動技術進步、開發天然資源、保護地球安全”方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上世紀90年代前,世界各國對小天體的探測均為飛越探測。此后,全球共實施9次小天體探測任務,其中美國6次、歐空局1次、日本2次;小行星6次,彗星3次。
據悉,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于2014年12月3日發射,經過1年半近距探測后,實施了兩次“觸碰打彈采樣”。2020年12月6日,“隼鳥2號”返回艙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獲取“龍宮”小行星樣品5.4克。
美國“歐西里斯”探測器于2016年9月9日發射,2018年12月到達小行星“貝努”。近距探測1年后,“歐西里斯”探測器開展了一次“觸碰采樣”,確認采集到樣品,計劃2021年5月進入返回軌道,2023年9月抵達地球。
“小天體探測是國際深空探測的新熱點,科學成果豐碩,任務周期長、技術挑戰大。”葉培建稱,中國小天體探測器方案的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對近地小行星探測與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實現探測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全面性突破,使中國小天體探測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
葉培建介紹,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擬探測地球共軌天體2016HO3和小行星311P。2016HO3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發射和返回窗口靈活;適于取樣返回、分析天體來源。311P是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活躍小行星),研究熱點為主帶彗星形成和演化、氣體活動機制。
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突破弱引力天體表面采樣、高精度和高自主相對自主導航與控制、小推力轉移軌道、輕小型超高速再入返回、多模式長壽命電推進等關鍵技術,推動深空探測整體能力提升;實現近地小行星近距探測、采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近距探測,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探測數據和真實樣品,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協調發展。
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有何難點和創新點?葉培建指出,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希望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兩類探測目標和近距、附著、采樣等三種探測模式。
他指出,未來小天體探測任務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推動行星科學的快速發展,為航天強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郭超凱 朱曉穎楊顏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