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宜溫,肝宜涼”是葉天士基于肝、腎二臟生理及病理特點提出的經(jīng)典治法理論,在葉案中這一理論多次出現(xiàn),被用以指導中風、眩暈、虛勞、遺精、癲癇、耳聾、咽痛、目暗等疾病的診療。
詮理論法
“腎宜溫,肝宜涼”一語源出何處,孰難考證,然此論屢見于葉案之中,茲結合葉案中的只言片語簡要介紹。
“腎宜溫”,葉天士以腎為柔臟,謂:“純乎剛熱燥澀之補,必有偏勝之害。”故立法每兼血肉溫潤之品緩調之,療腎宜溫不宜熱,宜柔不宜剛。溫,即溫煦、溫潤之意。“肝宜涼”,肝為剛臟,性剛,主升主動,肝氣易郁、易逆,肝陽易亢,易變動風火,葉天士有云:“肝為至陰之臟,相火內(nèi)寄,張仲景治法不用純剛燥熱之藥,以肝為剛臟故也。”療肝必柔以濟之,然肝為臟賊,易郁而亢,動火生風。葉天士謂:“《內(nèi)經(jīng)》以五志過極皆火,但非六氣外來,芩連之屬,不能制伏,固當柔緩以濡之,合乎肝為剛臟。”內(nèi)生之火異于外來之火,苦寒直折于肝不合,制伏之法于病方合,葉天士有云:“肝膽相火內(nèi)寄,非涼劑無以和平。古人治病,以偏救偏。”故療肝取涼不取寒,收攝不宜折。
“腎宜溫,肝宜涼”分而論之,順合肝腎臟之特性也,合而論之,則另有深意。邵新甫云:“肝者將軍之官,相火內(nèi)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氣以制伏,木火遂生生之機,本無是癥之名也。”肝木賴腎水以生,木得水涵,精血互生;相火得命火以安,龍潛于淵,雷藏于澤。葉天士云:“人身陽氣上舉,風乃陽之化氣,陰衰于下,無以制伏。”又云:“相火寄于肝,龍火起于腎,并從陰發(fā)越。”故以柔補肝腎為主,佐以溫腎收攝,寧相火之動,涼肝制亢,熄浮陽之越,又引火歸元,納氣收攝。涼肝以清之,溫腎以攝納。明代宋廉謂:“肝有相火,則有瀉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無瀉。”亦著眼于瀉肝補腎,故肝當涼瀉,腎宜溫補,此亦“腎宜溫,肝宜涼”之用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上一篇:中華民族名醫(yī)像:龔慶宣
下一篇:處于歷史高位的廣郁金將如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