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彤儒
以“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為主題的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近日落下帷幕。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數據正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發重要的作用,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需要把握好作為其重要應用場景的大數據,對其未來發展更加心中有“數”。
托舉戰疫大考獲佳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數據得到迅速應用,在信息服務、精準防控、復工復產、在線辦公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戰績。行程信息查詢、疫情動態報告、發熱門診地圖、防疫知識熱搜等大數據應用,便利了民眾對疫情信息的查詢;閃速核酸、實時預警、溯源跟蹤、遠程診治、疫苗研發、物資調度等大數據應用,在抗疫全程發揮了“硬核”作用;防疫健康碼、復工電力指數、疫情熱力圖等大數據應用,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在線會議軟件、遠程辦公平臺、直播課堂等“抗疫神器”中,也不無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大數據助力下,中國抗疫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戰略成果。
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大數據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上下融通的各級大數據扶貧平臺的建立,精準發現扶貧對象,助力真扶貧、扶真貧;通過基于大數據的致貧原因個性化分析,提出有效的脫貧對策,使政策落到實處,點到要害,助力有效扶貧;通過大數據云監督,牢牢看住了扶貧“錢袋子”,對扶貧動態和效果開展即時監控,提升扶貧效益。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大數據功不可沒,未來要穩固脫貧成果,銜接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大數據必將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
助推政務服務跑出加速度。大數據在政務服務中得到廣泛應用,“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變成了生動實踐。隨著各級政府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不斷升級,過去跑實體服務大廳才能解決的很多事務,現在登上政務平臺點一下鼠標就能完成。在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進程中,各地政府還紛紛推出政務服務APP,實現了政務服務由“網上辦”向“掌上辦”的延伸。當前,云平臺的政務服務模式也逐漸展開,許多跨區域、跨部門的政務事項,群眾只需在線提出申請,就能實現“異地通辦”。
讓新時代教育更有獲得感。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在大數據加持下,打造出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新形態,滿足了學生對學習和成才的“個性化”需要。諸多新型智慧教學平臺的廣泛應用,將大數據采集、整合、分析、互動融合為一體,打造出隨時能學習的“行走”課堂。基于大數據人才質量評估系統正在形成高水平人才數據庫,逐步實現人才個體精準定位和人才發展的“量身定制”。大數據賦能的智慧校園,實現了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智能化,讓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推動著新時代教育從管理向治理的持續轉變。
助力消費體驗再升級。傳統的線上消費解決了“跑腿”問題,大數據應用則讓線上消費更“貼心”。遍布生活消費各個領域的流量平臺,借助大數據精準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達成產品服務與用戶之間的精準匹配。大數據對實際需求的精準發現使供給方降低了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助力供應鏈環節精簡化,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資源的無謂損耗,形成供需兩端的巨大讓利空間。大數據加持的“直播帶貨”則不但給了消費者最直觀的參與體驗和十足的娛樂感,還讓億萬個體農民和業者走向了銷售的前端,讓中國農民挑上現代科技的“金扁擔”。
助力文娛產業大發展。在大眾文化方面,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在大數據技術推動下,已全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從文化娛樂產品的消費者變成為制造者,無論是說評書、講故事,還是拍紀錄片、演短劇,都有內涵UP主表現出不輸正規“大廠”的實力。在傳統文化方面,大數據技術創新使久遠的文物“活”起來,并與教育、旅游、動漫游戲等廣泛融合,“云展館”“云旅游”也接連涌現,線上展覽、博物館直播掀起熱潮,人們在手機上便能沉浸式體驗3D立體場景的“文化大餐”,感受中華文明的無限魅力。
讓城市更智慧。以大數據應用為基礎的電子智能地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導航工具和日常出行的必備“顧問”,不但可以預測分流道路擁堵、人員集聚、旅游熱點,還能提供餐飲、住宿、購票等一條龍服務。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使購票無紙化的同時,還實現了刷臉通關、快速安檢。以交通大數據為基礎,通過建設“智慧城市”,還可以對城市交通進行全方位、立體化診斷優化,全面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重塑醫療健康新生態。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通過搭建在線預約掛號、遠程診療服務、電子醫療檔案、醫患交流、醫療信息查詢等多種服務平臺,“智慧醫療”服務體系的雛形也已經顯現,看病難、掛號難等難題得到了較大程度解決。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醫療系統也開始為一些特殊病癥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利用大數據資源,還可以搭建監管“云”平臺,對食品藥品實施“全程可留痕,信息可追溯”的監管。大數據還推動了醫療健康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大數據致病基因信息庫、營養大數據平臺等均已在探索建立并應用之中。
讓社區生活更“聰明”。社區智慧安防系統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直擊社區服務的痛點和盲點,實現人員進出“刷臉”,車輛進出“刷牌兒”,實現了對人、車、房的無盲區精準管理,大大提高了社區的安全性。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建立的社區信息處理平臺,像“在線管家”一樣,為業主實時提供報事報修、網上辦事等諸多便利,還可以對公共設施進行自動監測和管理,為社區治理智能化提供了新機遇。
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保駕護航”。通過打造社會治安全息感知生態圈,實現了對人、車、物、事等的常態預警和實時管理,助力盜竊、搶劫、詐騙、尋人等民生案件快速偵破。近些年依托大數據資源庫,借助高新技術如DNA比對、人臉識別等,一些陳年積案得以告破,起到了很好的震懾犯罪效果。通過對犯罪高頻詞的大數據整合分析等技術,還可以實現對犯罪行為的提前預警,更好地實現平安生活。
(作者系華北電力大學大數據與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研究員;課題組成員:苑廣穎、王偉麗、馬力凱、孫紀、郭東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發展農村中藥材種植有“四忌”
下一篇:抗衰老藥物改善葡萄糖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