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去年木耳每斤能賣28元,今年每斤差不多能賣到30元,銷路打開了,咱這木耳不愁賣。”4月21日,黑龍江省伊春市豐林縣新青鎮北溝林場的木耳種植大戶徐文亮在火車上對列車長常士濤算著一筆賬,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5年前,徐文亮還是林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之一。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后,林場開始封山育林,木材加工的營生沒了,作為林場工人的徐文亮收入急轉直下,老人要贍養,孩子讀大學,一年收入只有一萬多元的徐文亮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不過,天保工程讓樹林密了,木耳、蘑菇等山貨日益豐足,徐文亮和很多同伴開始進山采榛蘑、木耳等山產品,然后坐著火車出去販賣。烏伊嶺往返伊春只有一趟6968/6967次列車,開行了半個多世紀。153公里的路程,最低票價只有1元。這趟車也成了沿線百姓的“公交車”,徐文亮和他的山貨也隨著這趟列車走出大山。
今年49歲的列車長常士濤在這趟列車上工作了17年,對車上的旅客都很熟悉。每年4月,坐車的采山客就多了起來,他們會在車上開辟一個大件行李存放處,又準備了鉗子、鐵絲等工具,為采山客提供便利。
只是近年來,采山客越來越多,山貨積壓了不少,銷路卻遲遲打不開,徐文亮和采山客們背著大包出去,往往又背著大包回來。“有時在車上看到他們一臉愁容,我們也跟著著急。”常士濤說。
想點辦法,給老鄉幫幫忙。牡丹江客運段成都車隊本著為群眾辦實事的想法,在列車上建立了“烏伊嶺線便民幫扶群”,在列車車廂上設立了山產品求購信息板,乘務員利用休息時間走訪伊春和佳木斯等地的土特產公司和旅游公司、集貿市場和飯店,找好銷路后,再把電話寫在信息板上,讓采山客自己聯系買家。
常士濤在走訪中也了解到,光靠人工進山采摘難以成規模,他鼓勵大家嘗試木耳種植,去年,他給徐文亮購買了木耳種植方面的書籍。徐文亮栽培的1萬袋菌料足足產了500多公斤干木耳,賣了兩萬多元錢。
“這幾年能過上好日子,一要感謝國家天保工程的好政策,讓小興安嶺的山青了,湯旺河的水綠了,再就是感謝林區開行的‘慢火車’,把我們的山特產品拉出了大山,換回了真正的‘金山銀山’。”徐文亮說,今年他準備再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更多鄉親致富。
依托這趟“慢火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林下經濟,幾年來,僅豐林縣黑木耳種植規模就已達到年產近400萬袋,年產值1000余萬元,群眾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通 訊 員 侯繼堯 張學鵬 記者 李麗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