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30萬顆星系演化活化石參數

        《中國科學報》 2021-05-10 11:30:03

        近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博士研究生李佳東和研究員劉超等人開展合作,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和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數據,測量了約30萬顆M型矮星的恒星參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據悉,M矮星是一類顏色偏紅的小質量恒星,質量僅為太陽的0.1~0.6倍,光度大多數不足太陽的1/10,溫度也比太陽溫度低(約3000~4000K)。

        “這類恒星身材微小,發出的星光也非常暗弱,人們對這類恒星的觀測和研究不是很透徹。”劉超告訴《中國科學報》,“由于M矮星生命超過宇宙年齡,可以體現大部分年齡的星族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星族研究樣本,所以M矮星是研究恒星物理以及星系演化的活化石。除此之外,這類恒星也是搜尋系外宜居行星的主力恒星類型。”

        目前學術界對銀河系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類小質量恒星的數量約占銀河系恒星總數的70%,數量非常龐大。劉超表示:“通過研究這些小質量恒星的質量分布(初始質量函數,IMF)這個天體物理學最基本的假設之一,以及恒星的IMF是否隨著環境變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恒星形成和星系演化等問題,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觀測不到的星系中到底存在多少無法看見的小質量暗弱天體。”

        該項研究工作使用APOGEE巡天項目的恒星參數星表和BT-Settl恒星大氣模型,采用國家天文臺博士章博和劉超等人提出的SLAM算法,精確測量了約30萬顆M矮星的有效溫度和金屬豐度。

        “我們與其他不同巡天項目的恒星參數進行對比,發現它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金屬豐度的準確度也在疏散星團、寬距雙星樣本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驗證。”劉超說,該工作提供了迄今最大的M矮星參數星表,為研究銀河系及多星族的演化、系外行星的搜索以及初始質量函數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大樣本。

        “獲取大樣本M矮星的參數信息很有意義,該星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有用。”論文審稿人給予高度評價。沈春蕾

        關鍵詞: 獲得 30 星系 演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