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表明我們有意愿和能力做出重大改變,使食物系統變得更好。我們需要在政策的各個層面和整個食物系統中抓住機遇,以便更好地應對下一個重大沖擊,并實現向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續且更健康的食物系統轉型。”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Johan Swinnen說。近日,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發布了《2021年全球糧食政策報告》(英文版)。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造成了全球性公共衛生災難,而且擾亂了食物系統,顛覆了人們的生活與生計。然而,根據《2021年全球糧食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疫情也凸顯了合理政策減弱重大沖擊影響的有效性,同時為建立更強大、更有抗逆力的食物系統奠定重要基礎。該報告指出了可以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汲取的經驗教訓,從而幫助我們推進食物系統轉型,減少疫情的負面影響,更好地為未來的沖擊做準備,并消除長期存在的不足和不平等現象。
Swinnen說,現有的食物系統長期存在著嚴重問題——它是不平等、不可持續的。這場疫情以一種人們無法忽視的方式暴露了問題,與此同時也證明,人們有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
報告借鑒了來自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的經驗,分析了疫情的影響和應對疫情的政策,并特別關注遭受嚴重損失的弱勢群體。報告詳細說明了生計、食物安全和營養如何受到影響;不同地區和國家受影響程度差異與原因;食物系統與供應鏈在未來幾年需要呈現什么樣的面貌,才能更好地減輕這些沖擊。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導致的社交和商業活動限制對中低收入國家的邊緣人群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全球性貧困問題會因疫情進一步加重。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估計,中低收入國家貧困人口將增加20%。供應鏈中斷也會對膳食質量和多樣性造成損害,導致營養不良現象增加,特別是在弱勢群體中。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預測表明,疫情造成的食物安全和營養水平的下降可能導致2020年新增670萬消瘦兒童。
報告還強調了疫情給食物系統帶來的關鍵教訓。總的來說,由于失業和收入損失而導致的需求下降對食物安全的影響比供應中斷的影響更大。事實證明,盡管出現多處中斷,食物價值鏈具有相當的抗逆力,只是在不同商品和區域之間存在重大差異;而以農業工人和服務為中心的政策有助于緩解中斷造成的破壞。研究結果表明,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食物系統,由于其供應鏈較長且分散,被證明是最脆弱的。
許多國家在社會保障措施方面投入巨資,通過增加福利或擴大保障覆蓋面以幫助遏制日益加劇的貧困和食物不安全。建立在健全的現有系統上的項目是最成功的,而全球范圍內項目的增長規模表明,足夠的政治意愿有助于迅速地發展有利于貧困人群的項目。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農業促進營養與健康研究項目主任John McDermott表示,對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來說,不斷演變的政策應對措施減輕了損害,使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低于預期。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非洲、南亞和拉丁美洲正經歷新的一波疫情,許多中低收入國家面臨疫苗交付延遲情況。“雖然我們不認為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會恢復早期嚴格的封鎖措施,但我們仍處于這場危機之中,還不知道未來事態會如何發展。”McDermott說。
這些經驗教訓可以在減少當前疫情的持續影響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互聯互通,新冠肺炎疫情等破壞食物、衛生和經濟系統的重大沖擊可能會頻繁增加,因此必須大力推進這些系統的轉型。
為此,報告提出了提高抗逆力的三條途徑:在可能的情況下限制沖擊的頻率和程度;投資于早期預警系統以預測沖擊;建立適應和吸收沖擊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為推進各方面轉型提供了機會,有助于改變全球食物系統。報告的作者們強調,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以及部門內部和跨部門、跨國界的合作與協作。李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瞄準“南極—艾特肯”盆地 嫦娥六號為建月球科研站探路
下一篇:地震來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