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聯合舉辦“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城市健康發展”論壇,并發布《清華城市健康行為指數》研究成果。
據悉,該成果是基于2019年數據完成的對全國80個主要城市的健康行為評估,覆蓋27個省份、5.5億人。
報告顯示,第一,我國城市健康行為指數總體水平較好、良好及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長江經濟帶,呈現出“弓箭形”的格局,表明地區間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第二,目前各項指標中,城市居民健康素養、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數、居民吸煙率等指標水平,距《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距離,值得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第三,受飲食結構和自然環境影響,北方城市需要特別注意調整飲食習慣,關注成人體重肥胖問題;南方城市需要特別關注不良睡眠問題;西南地區則需要加強控煙。第四,應進一步引導居民加大商業健康保險投入,形成基本醫療保險的有益補充。
我國城市健康行為指數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數量占比高達78%,一般地級市與中心城市的健康行為總體水平接近。從城市排名看,杭州位列第一位,上海、深圳、宜昌、溫州位列前五位,銅陵、臺州、綿陽、金華、紹興居于第六至第十位。
東、中、西部比較,東部地區健康行為整體水平領先較多,其次是中部,西部地區問題相對較多。按地理區域比較,南方城市健康行為整體水平明顯高于北方城市;華東地區整體表現最優,其次是華中和西南地區,華南地區在睡眠、運動和健康意識方面存在短板;西北和華北地區城市居民在飲食、運動方面的生活方式亟待改善。
課題組呼吁各地政府進一步完善體育設施、慢行綠道等硬件規劃建設,在社區基層開展豐富多樣的健康宣傳、教育、科普和培訓,建設權威、豐富的康養信息資源平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而企業則可借助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優勢,整合個體行為數據,建立多樣化的綠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激勵平臺,引導用戶積極參與,獲得社會經濟雙重價值。崔雪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軌道交通智能化 技術創新當自強
下一篇:揭示骨骼肌衰老和鐵死亡發生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