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造”新一代“嫦娥鋼”的“火星故事”

        中國新聞網 2021-05-18 12:00:02

        火星,我到啦!5月15日,中國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于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鋼”成功保障了“天問一號”順利度過“恐怖九分鐘”,成功著陸于火星表面。5月16日,記者來到固體所,揭秘新一代“嫦娥鋼”的“火星故事”。

        在固體所的實驗室內,固體所助理研究員趙莫迪向記者展示由“嫦娥鋼”制成的兩種緩沖元件。“分別是拉桿和限力桿,在‘天問一號’著陸過程中,通過自身拉長變形和彎曲變形來吸收能量,‘犧牲自己’保護探測器順利著陸。”

        “兩種緩沖元件被分別分布在探測器的‘輔助腿’上以及探測器與‘腿部’的連接處。‘嫦娥鋼’外表看上去雖與普通鋼材并無二致,但實際作用卻不可小覷。”趙莫迪說,“普通鋼材雖然很硬但是沒有辦法產生很大變形,塑性不到30%,‘嫦娥鋼’具有極高的強韌性和吸能性,塑性可達到100%以上,不僅可以很硬還可以像橡皮筋一樣被拉得很長,‘既硬又軟’。”

        據了解,“天問一號”著陸過程需從約時速2萬公里減速至零,相繼經歷氣動減速、傘系減速,在距離火星表面約100米時,進入懸停階段,然后著陸巡視器需在著陸緩沖機構保護下,抵達火星表面,這一過程歷經約9分鐘。“緩沖拉桿在降落的一瞬間發揮作用,可以拉長110%,通過變形吸收著陸時的沖擊能,對其他元件起到保護作用。”趙莫迪說。

        據了解,“嫦娥鋼”是固體所根據中國嫦娥探測器月面軟著陸需求而研制的一種新材料,已相繼保障“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順利實施。在火星探測任務中,除沿用緩沖拉桿以外,首次使用限力桿產品取代了部分進口鋁蜂窩設計,真正實現了中國深空探測器著陸緩沖系統的完全自主化。

        “這種材料完全可以滿足‘天問一號’緩沖性能要求,‘天問一號’只用了我們這種緩沖元件,取代了國外研制的元件,完全實現國產化。”趙莫迪說,“該材料應用前景廣泛,如汽車業、建筑業、機械業等,后續將在載人航天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劉鴻鶴 儲瑋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