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深度融合 方解集成電路人才之“渴”

        科技日報 2021-05-20 21:30:04

        教育傳真

        集成電路成為一級學科,緊缺人才如何培養?5月15日,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產教融合研究分會聯合主辦的“2021集成電路產教融合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紫光同創等企業的200多名集成電路專家聚集一堂,圍繞論“構建集成電路產教融合新生態、推動一級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集成電路產業不斷發展,支撐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持續提升。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到2022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過20萬人。隨著近幾年集成電路行業的不斷升溫,到2025年人才需求量更大,缺口預計在30萬人左右。

        “集成電路是我國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人才供給的數量、質量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形勢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李寧表示,產業發展需求最迫切的,是把高校培養的人才輸送到產業中,所以學校不能孤立地去開展人才培養,要加大政產學研用的交流合作。此次論壇的舉辦就是希望能搭建一個教育界與產業界的橋梁,讓學校及時掌握了解企業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和重點,同時也可以把學校的科研成果及時向產業傳遞。

        今年4月,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引起多方關注。事實上,在清華大學之前,已經有多所高校開啟了集成電路、微電子相關學院的建設工作。

        學院有了,那么在人才培養上,集成電路該如何實現產學合作?

        東南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徐申在會上坦言,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著培養方案中各學科交叉互融不夠,缺乏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特色培養;缺乏具有豐富產業經驗的高水平師資;專業學位考核標準和學術型區分度不大等問題。

        徐申建議,應恢復本科集成電路專業,增加相關交叉專業內與集成電路相關的培養內容。同時,他還建議建設本碩博貫通的“企業”班,通過校企合作真正實現“私人定制”的培養方案,滿足相關產業的高端需求。

        “重慶通過建設產教融合協同平臺,調整高校集成電路學科設置,人才供給數量和質量均不斷提高。”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總工程師匡建介紹,重慶目前已有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61家,設立了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本地高校有21所,還與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11所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培育集成電路中高端人才。

        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產業部部長周云霞介紹,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作為重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在產教融合方面,與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8所高校建立了微電子產業研究院,并與企業聯合打造了中國芯設計及應用聯合實驗室,為企業培養定制化、個性化人才,促進高校與龍頭企業以及本地集成電路企業合作,打通高校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雍 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