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金地、董瑞豐)提到冰河時期,人們會立刻聯想到猛犸象、劍齒虎和穿著獸皮、手握“長矛”的中古代人類形象。那么,這一時期的東亞人和現在的我們有關系嗎?會否因環境的劇烈變化發生人群的更替?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付巧妹團隊與云南大學張虎才研究組合作,首次在東亞地區開展跨度為4萬年的大規模人類古基因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上。
距現在最近的一次極寒冷時期約在2.65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約1.9萬年前,被稱為“末次盛冰期”。研究者對從我國黑龍江省獲取的25個早期人類樣本的古基因組數據,結合生活在約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演化遺傳學與群體遺傳學分析,系統繪制出4萬年來東亞北部人群的群體動態演化圖譜。
結果發現,在末次盛冰期前,田園洞人相關人群在東亞北部廣泛存在。而在距今1.9萬年、末次盛冰期接近尾聲時,東亞北部人群發生了特殊變化,此時與田園洞人不同的東亞古北方人群已經出現,把之前推測的南北方人群分化時間前推了近萬年。
同時,通過對其中16例個體基因組數據的分析,科學家發現黑龍江流域人群的遺傳連續性可能早在1.4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從這時起,黑龍江流域已經開始有和現在當地人群相似的人群出現,這比此前假說提出的時間前推了6000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付巧妹說。
研究還發現,攜帶EDAR基因V370A突變的頻率至少在末次盛冰期快結束或之后不久的時間里開始升高。
“在人類學研究中,東亞地區包括中國、蒙古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地。東亞人的典型特征,如更粗的毛發、更多的汗腺,被認為與EDAR基因的V370A突變有關。與攜帶基因‘祖先類型’的非洲人、歐洲人等不同,如今東亞人群中有超過92%的人攜帶這種突變的基因。”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毛曉偉說。
付巧妹表示,如果把人類基因演化的過程想象成一棵樹,末次盛冰期之前的東亞人,即田園洞人相關人群,和現代東亞人就像是相鄰的兩個樹枝,具有遺傳上的相似性,但屬于不同分支。末次盛冰期之后出現在黑龍江的人群,遺傳成分上與現代東亞北部人群有相似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為何心血管疾病停藥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