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論壇現場。 劉美伶 攝
以“空間位置服務新基建建設”為主題,共同暢談位置服務前沿科技,謀劃產業融合發展,助推數字經濟戰略實施。25日,在貴陽舉行的第三屆位置服務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專家及行業精英暢談這一主題。
位置服務作為大數據戰略的重要支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信息保障。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到4033億元,較2019年增長16.9%,衍生帶動的關聯產值達到了2738億元,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14000家,從業人員超50萬人,國產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銷量超過1.5億元。
中國測繪學會位置服務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聘任儀式。 劉美伶攝
“4G服務人,5G要服務到各行各業,支持萬物互聯,要通過萬物互聯反過來掌控物理空間活動,讓它更科學、更智能、更協調,更能實現綜合可持續發展,在網絡空間中掌控物理空間,產生數字經濟、數據生活和智能化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位置大數據已經達到了時空智能、萬物互聯,數字孿生的時代。
李德仁舉例說,武漢大學團隊用音頻信號導航做實驗,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自動感知,應用到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就能實現疫情安全距離自動感知,避免大范圍隔離和封城。
圖為北斗+5G+場景大數據創新應用戰略合作簽約。 劉美伶攝
專注攝影測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祖勛認為,位置服務不僅可以服務于社會,而且可以促進和服務測繪自身的生產發展。
談到數據擁堵問題時,張祖勛說:“計算機也會‘偷懶’。”張祖勛表示,跟天文中心合作的新一代集群系統就是解決計算機‘偷懶’的問題,基于HDFS的分布式文件系統POSIX管道引擎,即分布式存儲能力,計算能力近似線性擴展,計算機既是計算工具也是存儲工具,每天都是計算+存儲。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現場交流了位置服務網絡安全主動免疫新生態,沈昌祥說:“在實施運算的同時進行防護,不被攻擊者所利用,達到預期的計算目標,就是進行主動免疫。”
沈昌祥表示,主動免疫可信計算是一種運算的同時進行安全防護的新計算模式,以密碼為“基因抗體”,實施身份識別、狀態度量、保密存儲等功能,及時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有害物質”,相當于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了免疫能力。
論壇現場還舉行了北斗+5G+場景大數據創新應用戰略合作簽約,中國測繪學會位置服務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聘任儀式。(劉美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