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種群極度瀕危,目前僅剩1000余頭。
為了保護長江江豚,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了最大規模的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從天鵝洲故道向天鵝洲科研基地、何王廟故道、何王廟科研基地、老灣故道、銅陵保護區夾江、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上海海昌海洋公園輸入長江江豚19頭。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7個遷入點中有兩個是水族館。為何要把長江江豚遷入水族館?5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水族館是科普教育的最佳場所。可以讓更多的公眾近距離認識長江江豚,讓各級決策層更多地了解它,進而積極投入到對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中,同時還可以為科研院校開展科研活動、培養科研人才提供基地及人力、物力支撐。”
研究基地匱乏制約長江江豚科研發展
李彥亮坦言,我國長江江豚研究相對滯后,研究團隊少,科研人才嚴重不足,缺乏科研基地。之前我國僅有的一家長江江豚科研基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發展到今天,場館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科研需要,但由于資金緊張,升級改建一直不能完成,制約了科研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研究長江江豚的專家不過10余人,而且所謂對長江江豚的研究,也更多地停留在使用望遠鏡對自然水域長江江豚的遠遠觀望,研究人員只比百姓多看幾眼長江江豚,很難形成深入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李彥亮說。
沒有研究基地嚴重制約了長江江豚科研的發展。“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借助水族館先進的設備、精細的護理技術和團隊?”李彥亮認為,農業農村部將少量長江江豚遷入水族館的保護行動非常有必要。
今年5月9日,農業農村部分別授牌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為農業農村部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兩家場館將同時作為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長江江豚科研平臺。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本次遷地保護行動,是依據國家已經發布實施的有關行動計劃和保護規劃,利用大型水族館優良的硬件設施條件及其在鯨豚類人工繁育方向的技術優勢,搭建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平臺,以建立長江江豚全人工飼養、繁育種群,拓展遷地保護途徑。同時,借助水族館的平臺優勢,積極開展科普宣教,為公眾創
造近距離認識長江旗艦物種的條件,促進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
“本次遷地保護的2個水族館都經過多次專家論證,并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獲得了人工馴養繁育許可證,而且這兩個單位都有從事支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公益事業。”李彥亮說。
“長隆海洋王國硬件設施完備,飼養團隊技術積累多,擁有基礎科研力量。”李彥亮介紹,“而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雄厚的資金,優良的技術團隊,建設有先進的馴養硬件設施,成功突破了海龜人工繁育技術。”
長江江豚生存狀況越來越嚴峻
在全面實施長江大保護背景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形勢總體好轉,但局部的保護難度還相當大。
“在長江流域一些涉水工程還在建設、使用,人類活動的影響還在持續加劇,局部水域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長江10年禁漁已經全面開展,但是電、毒、炸等涉漁非法捕撈事件屢有報道。”李彥亮說。
另外,有兩個問題目前還無法改變,而且越來越嚴峻。李彥亮坦言,一是長江水位持續下降,而且這個變化趨勢不會以人類意志為轉移。近年來每年冬季枯水期,在鄱陽湖、洞庭湖和一些故道,長江江豚擱淺現象越來越多。由于水域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江豚擱淺情況今后還會不斷發生。二是長江水體整體在減少,長江航運船舶還在增加,運輸船舶速度也在提高,單位水體船舶行駛密度不斷上升,對江豚生存空間的擠壓越來越嚴峻。長江江豚采用聲納系統導航,航運密度上升會破壞江豚的回聲定位,導致江豚受傷事件頻頻發生。
“以上兩個因素在長江主干流和通江湖泊大量存在,對江豚的生存影響很嚴重,非常有必要對江豚采取遷地保護,將它們遷移到相對安全的水域環境,保障其正常生存。”李彥亮強調。
“在保種方面,白鱀豚給過我們深刻的教訓。1996年,白鱀豚仍有300余頭,原農業部曾組織科研單位準備捕捉保種,但由于觀念問題和其他原因,遷地保種行動未能成功。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告功能性滅絕。”李彥亮說。
以系統性保護方案拯救江豚
記者調查發現,這次遷地保護行動中江豚遷出地天鵝洲故道也是遷地保護單位,1990年首次遷入5頭長江江豚開展遷地保護嘗試,后期通過繁衍及少量補充,2015年種群已發展到60頭左右,本次遷地保護行動前,種群規模發展到101頭。
近年來,國家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及保護規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牛參考基因組中發現被忽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