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29篇新論文、繪出有史以來最大的星系圖、延伸70億光年的探索……會得出一個和以往認知不同的宇宙嗎?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31日消息,國際暗能量巡天(DES)項目組發表了一系列天文學重要成果,其中一項是,他們利用一片巨大天空區域中有史以來最大的星系樣本,對宇宙的組成和變化進行了迄今最為精確的測量。這一研究既給出了當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快照”,亦提供了過去70億年中結構演變的“電影”。
DES項目組使用暗能量相機對夜空進行成像。從2013年到2019年的時間里,相機于758個觀測夜晚中,調查了數億個天體。暗能量相機將天空中的十個區域選定為“深場”,并在整個觀測過程中對其反復成像。在最終宣布的結果中,團隊利用前3年的數據——在345個夜晚觀測到2.26億個星系,創建了宇宙中相對較新時期星系分布圖譜,是迄今最大和最精確的星系圖譜。研究人員將這些圖像疊加,可以讓人們“看見”更深遠的星系。
為驗證宇宙學模型,研究團隊進行了弱引力透鏡信號分析的同時,還精確地測量了其他因素,如更大尺度上的星系聚集、大質量星系團的頻率、超新星的亮度和紅移等。這些額外的測量與弱引力透鏡分析結合,對宇宙學標準模型產生了更嚴格的約束。隨后,研究團隊將結果與歐洲空間局、普朗克天文臺等的測量進行了比較,無論是DES項目組還是其他弱引力透鏡項目,結果都顯示當前的宇宙比預測的要更“平滑”,引力透鏡效應比預期的更小。但考慮到實驗不確定性等因素,結論仍認為,物質在整個宇宙中的分布方式與目前最好的理論——宇宙學標準模型的預測是一致的。
研究人員表示,在大尺度上,星系不是隨機分布在整個空間中,而是由于暗物質引力而形成網狀結構。項目組此次還測量了這個“宇宙網”在宇宙歷史中是如何演化的,形成“宇宙網”的星系團反過來揭示了暗物質密度更高的區域。他們分析了1億個星系的形狀和光的圖像,繪制成一份覆蓋南半球1/4天空的暗物質地圖,并于5月末發布了消息。
這一系列研究為未來至少十年的巡天調查鋪平了道路,同時標志著天文學的大數據時代真正開始。
(記者張夢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