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關鍵是揭榜掛帥,對關鍵的‘卡脖子’的硬科技進行攻關。湖南省十大科技創新項目,有五大在長沙縣。”
湖南省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
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隨“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湖南站)媒體采訪團,來到長沙縣,實地采訪一些代表性企業,感受這塊紅色熱土如何劈波斬浪、努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最大直徑盾構機。鐵建重工供圖
國之重器,不止于大
長沙縣是紅色熱土、英雄之地,近代以來先后涌現出黃興、楊開慧、繆伯英、陳樹湘、田漢、徐特立、許光達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
除了紅色熱土的標簽外,長沙縣還有“中西部第一縣”的美譽。2020年長沙縣穩居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第4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5位。
此外,長沙縣、長沙經開區,還聚集著三一重工、鐵建重工、山河智能3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也譽為“工程機械之都”。
能贏得這些美譽,靠的是勇于創新的硬實力、硬科技。
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到的一項新突破就是“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
這里說的“最大直徑盾構機”就是由鐵建重工制造的。
這個名叫“京華號”的龐然大物,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整機長150米,總重量4300噸,這是我國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用于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鋼鐵穿山甲”。
近年來,鐵建重工全面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以敢為人先的自主創新精神,差異化科技創新路徑,聚焦攻克了一大批“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以掘進機為代表的隧道施工裝備實現了從依賴進口、替代進口到出口海外的大逆轉。
鐵建重工生產的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中,隧道掘進機實現了從0.5米到23米級直徑全覆蓋,形成了包括水平、豎井、斜井3種掘進方向的9大系列、130余類產品。以鐵建重工為代表的國產隧道掘進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攀升到90%以上,并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
山河智能生產車間懸掛的條幅。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先導創新,打破壟斷
在山河智能的生產車間,中新網記者看到,一條高高懸掛的橫幅,十分惹人注目,上面標語寫的是“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山河智能由中南大學何清華教授于1999年領銜創辦,依靠革命性創新產品——液壓靜力壓樁機起步,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地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之一,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全球支線飛機租賃企業3強。
挖掘機是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新世紀之初,旋挖鉆施工在中國剛剛興起,但這個市場被外資品牌占據。比如,在被譽為“天路”的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從2002年3月到同年8月中旬,相繼有一百多臺旋挖鉆機投入施工,其中絕大多數為外資品牌,國產的不足10臺。
何清華帶領山河智能立志于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旋挖鉆機。2003年,山河智能完成第一臺旋挖鉆機的樣機研發試制與測試,由此躋身全球少有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獨立開發旋挖鉆機控制軟件的主機制造企業。
憑借一系列的創新突破,加上電液控制方面在全球的領先優勢,山河智能成功打破了進口同類產品的壟斷,讓鉆孔灌注樁設備實現了“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
“山河智能已自主研發了20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裝備產品,在美國、比利時、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成立了十幾家子公司,產品出口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現在我們的一款樁基產品在韓國的銷量超過了日本品牌,占市場主導地位,微型挖掘機也出口到了工程機械制造強國日本。” 山河智能副總經理朱建新介紹。
“秉承初心,賡續奮進。紅色精神正生生不息轉化為忠實踐行‘三高四新’戰略的強大內生動力。要將長沙縣、長沙經開區打造為‘硬科技’的創新高地。”沈裕謀說。(記者 李金磊 王昊昊 單冰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