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中,灞水河畔,白鹿原下,作為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7416廠為打造一流固體火箭發動機,為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奇跡做出貢獻。
啟航:闖出固體動力一番天地
1966年6月6日,按照黨中央提出的“調整一線,建設三線”重大決策,七機部批準四院7416工程代號,組建藍田基地十六號工程籌建處,7416廠由此正式誕生。7416廠創業者們,開始了固體火箭發動機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從1966年第一批選點隊員來組建“063工程”第二籌建處,到1974年5月小型發動機裝藥線的建成,7416廠歷經8年時間的建設,使新中國第一座規模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總裝廠,在群山掩映下,巍然矗立起來。
隨后,關于7416廠建設好消息紛至沓來:1984年春,7416廠建廠以來首次承擔的國家重點型號任務遠地點發動機,成功將我國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作為承擔衛星遠地點發動機研制生產單位,7416廠榮獲陜西省科學大會成果獎,該發動機獲得國家質量金獎殊榮。
在歷次閱兵中,7416廠參與研制生產的型號產品盛裝亮相,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決心和實力……7416廠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不僅得益于一群為固體動力事業默默耕耘和奉獻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更得益于社會各級對7416廠的全力支持。
創新:在不斷超越中奮力前行
面對國家安全需求的新變化,既要敢于亮劍,也要重視鑄劍。7416廠履行好黨中央交給的使命任務,聚焦于強軍主責主業上,擔當作為、建功立業。從零開始到第一次跨越用了30年,到第二次跨越用了12年,到第三次跨越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而第四次跨越僅用了10個月時間。跨越的背后,是該廠連續多年深入推進高效科研生產新體系建設取得的扎實成效,科研生產的效率、效能、自動化水平和安全質量保證能力也都得到大幅提升。
2005年,7416廠完成了三線調遷,在西安近郊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裝藥總裝生產廠區。新生產線不僅在工藝上了一個新臺階,還研制出一批具有突出技術進步點的裝藥專用設備,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精、尖儀器設備,形成立式化、連續化、機械化和數控化生產線,使研制水平、批生產能力全面提升,體現了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滿足了航天戰略發展需要,也為工廠建立可持續發展平臺。
2020年11月2日,國內最大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在7416廠新的生產工房完成裝藥,與之匹配的是國內最大的固體推進劑澆注系統。兩個“國內最大”的疊加并非偶然,是不斷在刷新自我中奮力前行,是55年來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重大創新項目競相涌現,在一些前沿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實現了大型固體運載分段發動機精準對接、精確控制、精細絕熱等專業技術,參與研制國內最大的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極大提升了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總裝工藝技術水平。
一項項獨立自主設計,都代表著固體動力裝藥行業的先進水平,體現出了“創新與制造”的獨特力量。通過堅持問題導向、攻堅克難,攻關多項重大瓶頸工藝技術,工藝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以型號研制生產任務為背景,承擔并完成了7項集團公司重大、共性工藝研究項目,解決型號研制關鍵重大工藝瓶頸,為工廠跨越式增長夯實技術基礎。
55年來,7416廠先后獲得技術專利334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百余項,“高能裝藥線新工藝技術研究及實踐”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百余項。
改革:全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55年的發展歷程中,7416廠緊跟國企改革的步伐,在提質增效中激流勇進。不斷壯大主營主業項目,探索實踐事業部管理模式運行管理機制。比如聚焦核心優勢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推動精細化工、高性能薄膜材料和固體推進劑綜合應用等主導產業領域,實現窗膜項目、高性能撓性覆銅板項目等主營業務板塊規模和效益同步跨越。目前,高性能窗膜材料已成為其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一張名片,讓山由窗膜“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些年,7416廠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獲得一個個“國字號”榮譽:中國行業十大誠信品牌、中國十大玻璃窗膜、中國防爆膜十大品牌、國際窗膜協會全球第九家制造商會員……并通過加速新舊動能轉化,全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通訊員 田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